对吧我觉得一部分平权运动者号召的宣传策略根本不顶用,什么“我们也要同情男性,唤醒他们的意识,男性和女性都是被传统父权制压迫的,大家都是被物化的容器”
就不说合理不合理了,这不管用啊?你觉得被物化很可怜,是因为你只会被物化成飞机杯和胎器,偶尔是女神意志的短暂承载物;男的不一定觉得被物化很可怜啊,他们被物化是荣耀之路啊朋友们,古典教育就这样的呀,这是一种英雄生涯,是法西斯主义啊。要是男的真的会觉得自己被物化很可怜哪有什么一战二战三战。。。男的心里最要紧的问题不是被物化,而是在被物化之后,其它的待遇没有一并物化并配齐,例如“我都为祖国上税抛头颅洒热血了我老婆怎么不给我分配下来”,还有“凭什么我们被物化但是小仙女不被物化,还在过着她们自顾自的城市消费生活和孱弱内化的精神生活,而不是加入我们传统家庭—国家的缔造链条里?”
刷豆瓣,看到一个残疾女孩讲述自己的故事。
她说她的父母十分不愿带她出门,因为她行动不便,出门总会遇到各种困难。而一到这时父母就会情绪崩溃,开始谩骂甚至殴打她。所以她自己也变得不再想出去。
她说其实她理解父母。她知道父母觉得自己生了一个怪物,心中充满自卑和愧恨。她说希望自己能够在亲友面前和社会上消失。
她说她觉得,在中国看不到残疾人,可能一半是社会的原因,一半是家人的原因。
可是我想,如果这个社会真的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把照护从私人困境,变成有公共支撑的社会功能——
那么人们是否就不会再本能地排斥那些“不同”的人?
家人是否就不必再因照护而感到羞耻与心力交瘁?
如果他们不再被疲惫、焦虑和恐惧压得透不过气,是否也就不会把情绪以暴力的形式倾泻到孩子身上?
暴力就是暴力。但有的暴力,源自被社会剥夺了尊严后的绝望。
没有人能永远站在强者的位置。在一个拒绝接纳脆弱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会有被剥夺尊严的那一天。
我觉得这件事还蛮有趣 就是可以看到一个行业的极力自救
也能明显看到一个忽然爆火的东西背后根本的推动逻辑:为了消化产能,前端可能尝试了几十种方案终于找到一个特别好的解法
技术难度低、储存成本低、市场认可度高(比起洋人阴谋的肉蛋奶,包装成老祖宗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奶皮子大概率好卖多了)(虽然既不算祖宗又没有五千年更谈不上主流传统文化)
消费市场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还是尽量多喝便宜的鲜奶吧。普通人能抓住为数不多的时代红利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郑智化事件里,他只是作为一个个体对集体制度设施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可能说话情绪化了一点但不是十恶不赦那种,遭到了如此猛烈的攻击,攻击他是台湾人,攻击他是残障人士想要特权,很多人攻击他的逻辑背后是不允许“诋毁”集体,不允许质疑政府。
直到大厦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