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社交训练」,都是自我摸索的。

比如说:
中国人在交往之中习惯于在通过询问年龄、籍贯、工作信息、家庭关系等,以这些「社会标签」确认此人的「可信程度」。

李姐(我妈)提供了比较坏的榜样。

我无法阻止人问我,但已经在尝试习惯接受外部对我既定的态度了。比如,偶尔我用一些大词,「你最近在研究什么」,就容易被绑死在身份上。我也无法不在意标签的效果,许多人会主动扮演标签,但平时场合我只要不主动问,静静聆听就好了。

我不知道一般除此之外还能关心什么,但我关心一个人的爱好、情绪、理解角度、说话节奏。

#偶然澄明

女性沉迷饭圈是因为社会化参与的长期失权,小孩沉迷网游是因为户外活动和配套基建的匮乏。沉迷是一种代偿。

行动大于思考,因为思考时的利弊考虑都是静态的,最是难料变化中的意外情况,而行动则会带动身边的气流,跑起来会产生风,于是思考中本不可能成功的事,行动中往往风会助你临门一脚加速一程。
小说中克系味越来越重了,由过去的人心生变演变为现在的天道有私,经过作家们加工出各种类型的栩栩如生的魔怪世界,但相应的描述美好生活展现希望未来的作品好似并没有同比例的升高。类似某个时期的日本动画,满满的未来赛博末世怪兽暴力风格,不晓得是不是胶卷或技术的原因,反正普遍的调色给人寂寥夕阳悲观的第一映像。
看到物品便想要扩展挖掘它的更多用途想要厘清它在各个层面的价值,看到事情便想要总结归纳出什么规律,哪怕归因出个山神老爷,也是成果结晶。虽说普遍本性如此,可干多了也会厌倦,尤其是不得不将其作为工作的时候。
表达语言的混乱可能有:1 有一个能交流的对象倍觉珍惜,恨不得将满肚子话压缩再压缩的高速喷发出去,往往让人感到像是词条大爆炸且不知所云。2 长期与人交流少,虽然文字上的语感未必会退化,但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的分寸、节奏感、氛围钝感会导致难以同频。3 交流时间的稀缺,如果想要表达更多的内容,则不免需要各处删减,造成逻辑不够连贯。往往见于对方懒得听你满腹的前因后果复杂内请,只留你三两句话说清楚。4 三观差异大或思想差异大,本质便难以沟通,双方都是秉着各说各话,逻辑自也不算个问题。就像精神病人内在逻辑其实多是自洽的,但同样他人也难以理解。5 没有交流需求,语言只是单方输出的工具,就像歪理,说的人自己都不信,但用来喷人或搅混水却不知多么好用干嘛不用。6 说话者不是观念与人有差异,而是真的脑子生病了,混混沌沌,勉力维持着生命体征,无力将信息做有效整理进而输出语言了。

听到“为你好”三个字,便会闪现出大明宫词中武则天死死掐着女儿脖子,不断说着我爱你的场景。

看到up主用打咩来代替哀嚎悲惨之类意思,听的少了还是难以代入语感,脑海第一闪现是打碟的咩咩叫的D厅,看了好一会,才想到可能是更直白的表达,即打的对方咩咩叫。

最近多次看到的手游特性。
装备及种种增益不再绑定在角色身上,而是绑定在展出位上,这样换角色后,不用玩家将装备从老角色上一件件移除再一件件装备到新角色身上。虽然操作逻辑上简洁明快很多,但心理上总觉得异样。
游戏为了让玩家尽可能晚的产生厌倦感,特意让游戏通货膨胀,早期看送神装哎,一步迈入终点啊,后期一万件神装才能合成一件当前所需装备,此时反应过来神装只是称呼神而已,但对游戏已付出了较大的沉没成本,只要游戏不是太垃圾,多半便会耐着性子继续玩下去。

本是鄙夷辣味食品的,觉得用单一味觉总归不是王道,现在倒是逐渐接纳起来,一来辣味环绕总难以避免、二来天凉时用来起火、三来选择菜品时只有辣味多半能保证预期。

发现一款不明觉厉的记账软件,莫名兴奋时,看到推荐提示:你得会记账,想到大量由清晰到混乱的记账历程后,不得不承认:我不太会记账,无论什么记账软件到手上都是明珠暗投。

美食传统的巩固可能来自于人生的各种乐趣,我们只有美食最容易达成了。

某时,重要但自己尚未理清的事物,急着想要传达给别人同时保留最全面(宁可包含大量可疑的无效信息也不愿漏掉可能的有效线索)的信息,展现出的多半是无逻辑、不连续、荒谬的突兀之语,但怎么会有人愿意在不明重要性不确定权威性的前提下,愿意像侦探一样在碎布头中幸苦的试图想象出背后的锦绣。除非是在玩解谜游戏。
打掉牙和血吞(对诡辩无法驳斥的气郁)和辩证法(修饰过的散乱信息)。

显示更早内容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