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

从刘学州开始,媒体人就对自己明明做的很差的地方梗着脖子辩护。

《人物》,记者不到现场,深夜给死难人员家属打电话,而且明知这种“死亡敲门”其实没有任何有效信息增量(用脚想也知道黑匣子没找到,家属除了我很难过之外还能说啥。如果拿他们不愿意可以拒绝采访来说事,觉得自己没做错,那真的就太没人心了)。

不是说媒体没有报道权,就《人物》这篇的水平如果还要拿这个洗地,就有点难看了。如同新京报拿刘学州被网暴的高点不是报道发出时给自己洗地一样难看(新京报的报道里丝毫不谈涉及的政府渎职和人贩子,只是纠结刘学州是不是要房已经足够难看,是不是它引发的网暴不重要)。

《人物》不愧还是拉踩惊惶庞麦郎,吹捧谷爱凌公主的《人物》,还是熟悉的配方和味道!

东亚人就是不会道歉。越是高位高阶层越是如此。《人物》对庞麦郎对空难家属还是不会有任何歉意的。想想就觉得恶心。

@zero

国际记者中心(ICFJ)出品的《灾难和危机报道手册》中提出,在灾难和危机中,新闻媒体扮演了四种关键的角色:

第一,提供关键的信息,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谁受到了影响、事情在如何发展,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灾难。
第二,提供一条沟通的生命线,传递关键信息,把受影响的相关方的信息传出来,也把关键信息传递给他们;
第三,成为一座警告的灯塔,为避免下一次的灾难传递及时、可靠的信息;
第四,成为一个社区的论坛,让公民们可以走到一起来,分享自己共同的担忧,在困难的时刻彼此提供支持。

这四种角色,显然不是一篇报道能够同时承担的,甚至不是一家媒体能够同时承担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媒体的参与,需要更多样的声音和多元的角度,有的记者去前线采访救灾现场,有的记者挖掘调查背后的深层原因,有的媒体传递共情、抚慰心灵,让人们可以更紧密、更坚强地站在一起。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场面同时上演。

newslab.org/wp-content/uploads

@hiromst @zero

《人物》那篇的核心问题是,它只是透过在遇难者个人公号上摘录和总结,透过采访一些遇难者的普通同事和朋友,拼凑出遇难者人生的最后一天以及这个人的性格、希望和故事,并加以情绪渲染等各种非常初级的写作技巧。
那篇文章不构成此刻各路媒体人蜂拥而至的反驳原因——为遗属发生、追责真相、成为遗属去追责真相的砝码。
没有,以上这些媒体人摇旗呐喊的功能性都不具备。
它具备的是什么呢?恰恰是一种对客观事实和分析的情绪消解,一种所有事都往个体悲伤那边靠的小情感文。
它具备的东西,恰恰是离这些媒体人所摇旗呐喊的东西最远的。
这特么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大的讽刺了。

@hiromst @zero
普通人不明白我觉得很正常,媒体人如果还揣着明白装糊涂,把《人物》这篇说成是为家属发声,争取权益,还要上升到媒体无法发声、官民一心,就真的太恶心了。小资产阶级的下贱劣根性。

@pearl
这就陷入无限循环了——
有专业技巧的人在吗?在的,不是在狱中就是被限制采访;
有遵守新闻伦理的媒体吗?有的,不是被吊销签证,就是被限制访问;
有符合专业要求的报道吗?没有,因为在前两者不存在的基础上,无法出现

媒体人对人物的支持,不是因为它足够好,而是因为它存在——因为它存在,还有可能为你所期待的那种「理想报道」撑出空间。反过来,如果它不存在,意味着中国媒体连最后这点tabloid的空间也不会有了,剩下的只有「听党话」的红媒、苍蝇一样的自媒体大V(如理记之流)、以及散沙一样被淹没于网络的个体发声。

「新闻伦理」的前提是「新闻自由」。

@hiromst
是的。但现存媒体人用因为没有新闻自由,所以我也可以没有新闻伦理来辩护自己,就是妥妥的下贱无耻了。
而且《人物》还要装自己其实拥有新闻伦理,被批很委屈。更贱一层。

@hiromst
有专业的人且没在监狱的媒体人吗?
有的。
他们在干嘛?
他们在做没有新闻伦理的新闻,并用专业知识为此辩护呢。

@pearl
他们为什么只做没有新闻伦理的报道呢?
因为做有新闻伦理的后果是报道发不出来;是媒体被关停;是吃不上饭失去工作;是下大狱

而这些代价都不是由追求「宁肯不报也不能放弃新闻伦理」的高洁之人所承担的
他们只需要撇撇嘴,去要求其他人当义士冲锋陷阵。

@hiromst

算了吧,现在我说的是人物那篇,不是别的。他们不去深夜给家属打电话也下不了大狱。

@pearl
所以我们要继续忽略房间里的大象、专心地批评身边的胖子对吧?
我觉得你完全可以继续坚持你的新闻理想,那样的光明未来一定可以实现的。

@hiromst
我骂大象也没少骂,你既然是我的互关一定也看到过很多。
我这件事较真的就是,媒体恶心却拿高尚给自己洗地。
这件事,被忽略的正是媒体人口口声声喊的新闻伦理。
媒体人自己说的自己都感动了,但自己做的事跟自己唱的高调对不上。
指出这一点,就一顶大帽子说忽略大象,对不起,戴不起。

@pearl
可能是我和你看到的信息不同吧,我见到的媒体人没有一位讲过类似「人物这篇好顶赞!以后报道都该照这个标准来」
我看到的都是幽幽地叹口气,无奈地说「还能怎么样呢?好东西卖不出价」
至于自我感动和自唱高调,至少在为人物辩护的时候我没见过,如果可以的话还请分享,我们一起来批判。

@hiromst 所以你的意思是,不能骂缺失伦理的新闻,放任低劣的报道和死难家属受伤害,这样才能迎来新闻自由光明未来?

@pearl
「放任低劣报道」的主语是谁?民众可没有掌握媒体生杀大权的权力;「死难家属受伤害」又是谁判定的呢?连媒体都没法接触到家属并给出不偏不倚的报道,家属的声音是怎么被传播和听见的?
要批评人物那片报道的猎奇,刻奇和景观化我完全赞成,但与此同时,回答「那我们上哪去找不这么烂的报道」更切中肯綮。

「人物的报道烂透了,我们要求更好的报道。谁在拦着我们获得更好的报道?我们去砸烂他的狗头」,这样才能迎来新闻自由的光明未来。
可是…要被砸烂狗头的,显然不是做出tabloid的记者吧。

@hiromst

第一,终于说到了主语问题。第二,砸烂记者狗头的话是你自己脑补的,别安到我头上。第三,好像发现你不是媒体人了,我来补充一下媒体的运作。

主语就是媒体。

媒体在大象的制约下,如果不能锄强,那至少应该扶弱,如果连扶弱也不行,那么至少应该不伤害。几乎所有的新闻伦理,其实都在保护弱者。

从新京报刘学州到人物mu5735,媒体做出了很糟糕的没有伦理的报道,但媒体人并没有反省。问就是政府没给新闻自由,网暴都是网友做的,我没错。

新京报时,有博主做了刘学州被网暴是新京报报道之前,所以不是新京报引起的网暴。完全不提,新京报不问拐卖,纠结刘学州是否要房的事。就算记者去纠拐卖很难,至少也应该放一放刘学州的声音。但这个几乎没有我看到的媒体人批评,都是辩护。

保护记者和新闻自由也不是要从保护无伦理新闻报道开始。

记者当然可以采访家属、死亡敲门。但要记者在现场,且家属同意,且判断大概率采访有信息增量。坐在家里深夜打电话就是不妥。

其实,媒体≠一堆采访记者。而是文字摄影记者编辑审校发行很多部门和环节。记者不当的举动和报道,其实需要编辑总编来控制,每个环节都可以有转机,但人物的做法是纵容和无视。

其实,国内也有做得好的。比如新世相的《关于MU5735,我们收到1905条留言。其中有他们的故事》,比如中青报的那篇《我愿意讲述》,时效都很早,内容也很好。这是我的希望。

@pearl

别的我不说
新世相在加上「新」之后,可是一直被公众视为「吃人血馒头」代表的,至于它屡次被爆出压榨员工之类的内幕都不用提了……

另外我其实不太明白你所指向的行动建议到底是什么——
是「记者不要写烂报道」?可记者总要吃饭,而好报道是写不了的(冰点周刊关于成都七中的报道被骂上热搜就在眼前);
是「读者不要看烂报道」?可民众总要知情,而好报道是读不到的(乙型非典瘟疫在武汉爆发时被捧上天的财新的相关报道后来也全网下架,前不久还被踢出网络新闻稿源名单)。

「坐在家里深夜打电话就是不妥。」这一点没错,但有多少记者有机会上阵去做采访?「禁止非公有资本违规开展新闻传媒相关业务」也是去年刚重申过的……

为人物辩护并不是「保护无论里报道」,而是保护包括你列举的新世相(btw那篇文章连最基本的factchecking都没做,我甚至不认为那属于一篇报道)、中青报在内的后续的发表机会,因为我们都知道CCP是随时会拿着「民怨滔天」当借口继续封堵和收紧新闻报道空间。

我真的无法理解,反对像人物那篇报道一样的烂新闻,是怎么在中国的语境下推动未来更多好新闻的……这从来不是新闻市场的自我调节啊。

@hiromst

行动建议就是,坚持不去伤害弱者的底线新闻伦理。

水货可以写,但不能贱和烂。

比如新世相的那篇,很多水分。但做的很聪明,也符合伦理。是做征集,家属在后台主动留言。新世相征集后台留言发出,是通知信息提供者的,不同意可以拒绝(参看每期新世相征集贴的法务说明)。中青那篇更是,接触到了有表达欲的家属写出了好故事。

“反对像人那篇报道一样的烂新闻,是怎么在中国的语境下推动未来更多好新闻的……”所以说不能反对、辩护有理?这脑回路我才理解不了。所以,辩护了烂新闻,是可以出好新闻还是怎样?

另外,我从头到尾都是在说人物这篇和新京报刘学州,方可成李思磐等媒体人也是点名了为人物那篇辩护的。

新世相以前以后是否出人血馒头,是否压榨员工,另事另骂,不会给烂事贴金。但不影响,它这篇做的飞快也符合伦理的事。

辩护屡次扯开主题,一会儿说我没说过的话“砸烂记者狗头”,一会儿说我的举例的比较正常的报道有无关辩论主题的黑点,一会儿说大象把其他好记者关监狱,
就,人物报道烂,媒体人不反思,反正反思也不能有自由,那就是不反思。这话真没意思

@pearl
所以……新世相那样不做factchecking、只从网上搜集材料写成文章的做法,反而是值得提倡的「聪明」「符合伦理」做法?

至于冰点,且不论冰点之前(成都七中)出现过的严重偏向性问题,中青报的媒体身份所给予记者在现场的权力(不是权利)和空间和《每日人物》是完全不同的……

你当然可以反对(我一开始就没有否定这一点),我一直困惑的是,反对和批评是怎么促成更好报道的诞生的?因为「人物」之流的记者并不拥有批评所指向的富裕选择——往后是和世相这样的自媒体抢流量,往前是无法企及的中青报这样的官家媒体的采访资源……

媒体人当然反思,包括之前滴滴受害人腥膻报道中引发舆论的自媒体的讨伐、前几年行业对「非虚构写作」泛滥的批判、香港独立媒体接连受压收刊、丰县铁链女事件中对调查记者的呼吁,媒体人嘴一直没闲着。可是新闻环境不改善,所有的「反思」都变成了何不食肉糜的抱怨,我们依旧只能看烂新闻啊……

@hiromst

妈呀,咱停止吧。

新世相自媒体抢热量,中青报是官媒有特权,所以人物就非得伤害死难者家属并且行业大牛为此辩护是吧。

新世相的伦理在于没有主动伤害任何家属,聪明在于主动征集,公布前,有表达欲的相关人士会被征询同意。而fackchecking就在征询过程中一部分实现。我没有说它好,而是说水,前面说了。比烂赢了 人物 就是因为没有主动伤害的底线守住了。

新闻媒体改善,一来革命革命硬刚(很多媒体人都做到过,现今不强求每个媒体人都这样,原因大家都理解),二来,保持自己的水准不滑落,而不是摆烂不让反思。还说反思无用。我就不懂了。

还是那句话,滴滴丰县冰点等是另外的事,另事另骂。人物这篇烂,业内还维护,并且说反思也没用,真的丑恶难看。

@pearl
……
还是我之前问的
mastodon.social/@hiromst/10800
「死难家属受伤害」又是谁判定的呢?连媒体都没法接触到家属并给出不偏不倚的报道,家属的声音是怎么被传播和听见的?

@hiromst

家属本人。

比如新世相的收集和中青报道“我要讲述”。
而人物这篇里出现了,家属深夜接到电话太过悲痛无法回答。
这还是人物自己不打自招写到的。也是众怒之源。

另外就是,记者死亡敲门的前提是,专业判断有必要。比如矿难埋了一百个工人,工厂封锁消息,记者不得不死亡敲门,从家属嘴里听到消息。或是登门表明自己愿意沟通,留下联系方式。这种情况下,家属的讲述欲也会很高,对于报道来说也非常重要。也就是死亡敲门的正当性。

而我一开始就说了,人物记者不出现场,坐家里打电话,然后,黑匣子没找到,也没有航空公司压制家属声音,家属刚得知死讯,自己也一脸懵,能有什么信息增量,必要性呢?

家属说不出,就去搜罗人家死者社交媒体是吧。

正如,方可成说的,死者社交媒体未必是隐私。我也觉得一定程度可以用。甚至比如李文亮大夫这样的赛博遗产也成了新需要重新讨论的现象。

但人物这个除了 哎呀各种活生生的人突然死了,生前明明很好的 之外 也没有信息增量。

报道出来后,如果家属二次受伤害,谁又来负责?伤害家属的代价是产出水文烂文?

而家属看到自己死去秦人的社交媒体挂在那里的伤害,又是薛定谔的伤害了。毕竟辩护者说了谁能判断家属是否受伤啦呢?应该没有叭!

@pearl
如果要讨论报道内容本身的化:

首先,新世相因为缺乏faectchecking,是无法作为可靠信源的……

对于人物自己的描述,「3月21日夜间,每日人物拨通了石女士的电话,她语气克制,告诉每日人物,自己情绪很悲痛,然后无力再多说。」
这里并没法判断「死者亲人是被记者告知死讯」的……(至于打电话而非面对面拜访,我同样认为不妥)

而社交网络挖掘……人物里给出的社交网络信息,要么是叶已公开的(公众号、微博等),要么是「微信头像」这样的个人侧写——我不认为这和「记者采访时描述了逝者以前的照片」有差别(都是经由受访的亲友提供的)(新世相同样也这样做了),反倒我认为「向思奇也许会注意到」「他似乎意识到这班航班有些特别」这样的臆测性描述才更应该被批判(当然这又回到前面说的关于非虚构写作泛滥的反思上)。

对于「没有信息增量」,我觉得可以回到最初,这篇文章回答的是「谁受到了影响」(死者是谁),将死者从名单上的名字还原为一个个体,这已经是提供信息增量了。它当然没有回答更多,但「这四种角色,显然不是一篇报道能够同时承担的,甚至不是一家媒体能够同时承担的」。

与「肖一凉介」的两次对话

梁颖 何思洁 全媒派 2022-06-08
mp.weixin.qq.com/s/vAw9tzfajgP

肖一:
我觉得我的文章从头到尾并没有指责这篇报道不能做,也没有指责记者在吃“人血馒头”或者无情冷漠,这都不是我的文章想表达的东西,以及我文末的两句发问不能被单拎出来去片面解读。结合上下文它其实更多是一种提醒或者说劝解,就是提醒媒体们不要因为太过匆忙,而没能更好地兼顾背后具体的人。
我的文章的本意是,希望媒体在对灾难事件以及灾难受害者的遭遇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对相关的伦理问题更加敏感,而不是去否认了媒体报道的正当性。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是和媒体的初衷是达成共识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背后的人,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去报道、我们不能去报道之类的。

中国的新闻伦理.APNG

整理一下相关议题涉及到的材料,方便象友们检索(链接均已archive):

MU5735航班上的人们 | 每日人物 2022-03-22
archive.today/kJfvJ

「人物」报道笔下的侵扰悲痛问题 | 肖一凉介 2022-03-22
mp.weixin.qq.com/s/pSCjmTtzMXq

新闻实战|不报道逝者才是最大的伦理问题 | 褚家朝新 2022-03-23
mp.weixin.qq.com/s/avEkFuW3Eyd

关于MU5735,我们收到1905条留言。其中有他们的故事 | 新世相 2022-03-22
mp.weixin.qq.com/s/CUx7h7QCgfY

我愿意讲述:姐姐姐夫都在那架飞机上,还有1岁半的外甥女 | 王白杨 冰点周刊 2022-03-23
mp.weixin.qq.com/s/sHBA2PB7_NH

东航空难与“免打扰”式新闻伦理 | 舆论手札 | 照相的宋师傅 旧闻评论 2022-03-23
mp.weixin.qq.com/s/pHkBf5GrleL

2014年的报道:

「2013年以来,新闻报刊领域共受理举报案件400余件,缓验报刊216种,停办76种,缓验记者站193个、注销49个,注销新闻记者证14455个,其中不少是因为涉嫌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而受到处罚。在打击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方面,已查办“三假”案件258起,收缴各类非法报刊151.3万余份,有的案件已宣判,有的案件正处于审查起诉和深入侦查阶段。」

新闻广电总局:对记者批评性报道有关要求被误读

澎湃讯 2014-06-19
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

《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规定,“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

更早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

matters.news/@yifanfengye/bafy

这份2021年新提出的负面清单,在原本的“不得从事采编”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限制,如非公有资本不得经营新闻机构“栏目、公众账号”、不得从事和各类新闻以及“关系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相关的活动和“直播业务”、“不得引进境外主体发布的新闻”,甚至不能举办新闻舆论领域“论坛峰会和评奖评选”活动等等新意见。

一周后,中国网信办再发布了一条与其境内网络媒体生存息息相关的文件——《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这份文件被视为中国媒体“白名单”,对2016年的一份同名文件中的内容予以更新。

中国大部分市场化运作的媒体,即便它们隶属于官方新闻出版单位旗下,也未能进入2016年的“白名单”。

其中最引起关注的是《财新网》,它被外界视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敢于对政府进行批评报道的媒体。虽然该媒体在2016年曾经进入“白名单”,但这次也未能逃脱噩运。

中国再提收紧新闻采编 海量自媒体恐面临严格监管

ABC NEWS 2021-10-28
abc.net.au/chinese/2021-10-28/

武汉肺炎50天,全体中国人都在承受媒体死亡的代价

2月19日,传出腾讯言论栏目《大家》“被赐死”的消息,这一篇文章被认为是惹怒当局的直接原因。

matters.news/@2020Era/zdpuB35z

七位记者联署、发了只有标题的新闻——第二个黑盒子找到了
(原文链接已删,截图开始在微博被屏蔽)

新华社用「微博」发了一条署名是「新华社记者」的「辟谣」——目前还未找到第二部黑匣子
news.cn/politics/2022-03/25/c_

于是最初发新闻的中国民航报删除了原本的报道、另发了一篇署名「中国民航报社」的「郑重道歉」
mp.weixin.qq.com/s/6RmEaj-xoiW

中国的新闻伦理.APNG

请让我们采访

杜强啊杜强 杜啊 2022-03-26
mp.weixin.qq.com/s/vZ1AujWOPM-

22日下午我和同事陈玮曦乘飞机赶往梧州,同机遇到不少同行(具体就不指名了,很多还在当地),还有日本NHK记者。5点下飞机后,我们租了车到埌南镇周边查看。到达现场可以从北边苍硕高速向南,或者南边187县道向北进入,但两边道路都有管制。南边县道上两条进入的村道,都安排了交警和其他人员把控,24小时查验。

当天下午已经有同行到达,其中一位从苍硕高速无法进入,下车后翻了几座山,耗时4个多小时到达坠机点附近,远远拍了几张照片后被工作人员带出。

……

这些细节本来不用写出来,但这次的情况更想展示给不了解媒体工作方式的大众读者。每一次重大的突发新闻,现场的抵达都不容易,媒体人都得各显神通,大众所看到的新闻,哪怕是简短的资讯背后都困难重重。这个群体足够努力,也足够抱团,每个人都愿意给同行帮助,在天津爆炸时是这样,武汉疫情封城期间也是。

中国的新闻伦理.APNG

陆晔|“去中心化”时代新闻媒体的意义何在?——由MU5735空难报道谈起|专稿

陆晔 探索与争鸣杂志 2022-03-26
mp.weixin.qq.com/s/ooZDGJDzV5i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