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感觉很多“泛新闻”类的公众号,发出来的文章都不像是新闻/报道/采访,更像是一种一半报道、一半个人博客的感觉.

第一次注意到这件事,还是去年的《电子竞技不相信女性》(mp.weixin.qq.com/s/3DDysbYcXX2 ). 从性质上说,这篇文章应该算是对蒋雨珂的一个采访报道,里面当然还含有“电子竞技中的女性”这样一个社会议题. 但是在文章开头不久的地方,就写了很长一段作者刘诗予自己打篮球的经历. 当时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感觉非常突兀,因为我在这种文章中期待读到的是全然“客观”的讲述,但没想到里面竟然还有这种讲“我”的部分.

而今天在谷雨实验室的文章《在约会app上滑遍几千个男性,我依然没有找到爱情》(mp.weixin.qq.com/s/ARP2BLy-C4_ )就更是如此,从标题也能看出来,作者余心宙在这篇文章中几乎就是在讲她自己的约会经历而已,只是其中穿插了统计数据/采访/事实讲述,探讨了一点点点点诸如 AI 在约会软件中的应用这种“客观”的话题. 我觉得非常难以理解,这种应该写在个人博客或个人社交账号上的个人经历,为什么能通过“泛新闻类”的公共新闻账号发出来?这种“泛新闻类”的公众号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呢?

作为对比,“人物”公众号里发出来的文章就没有这个问题. 比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mp.weixin.qq.com/s/Mes1RqIOdp4 )、《郑州暴雨一日,被打碎的日常》(mp.weixin.qq.com/s/Et4f0Idcsra )、《方舱的日与夜》(mp.weixin.qq.com/s/kNnsb7K-Sp7 ),等等,在他们的文章里搜索“我”这个字,所有表示自我指涉的使用,全都是在引号里,是被采访对象的直接引语.

为啥会这样呢?会和采编资质有关系吗?

1234.as/@zero/1132983490735045

这绝对是一种潮流……一个专门写科学类文章的公众号“环球科学”,里面竟然也开始出现写作者“我”的经历了:mp.weixin.qq.com/s/IBiCwcDqhGB

> 我和一位环科的同事都有拔掉3颗牙和矫正牙齿的经验,我矫正的时间比他大概早了10年。通过隐形牙套整牙的他表示,每周都需要更换新的牙套,更换后最初2天都会有牙套在用力掰牙的疼痛感,牙齿会变得松动,而且除了吃饭,他几乎需要一直佩戴牙套。这样经历持续近2年后,他终于感觉到自己的牙齿明显变齐了。我采取的是早期比较常见的金属牙套,除了有上述的感觉之外,在矫正牙齿期间,口腔溃疡也出现得更频繁。

不喜欢这种潮流,我想读的是客观的描述,我一点也不关心写作者自身的情况 :0120: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