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嘲笑学生思维或问题幼稚的,往往这种观点持有者多为务实者或相对的成功人士,这样对话近乎鸡同鸭讲,因为问问题的人并不指望对方精准解答问题,信任度一般的情况下,更希望的是在提供尽可能少的信息的前提下获得一个宽泛的建议,然后在众多的宽泛建议中提取出共性来作为自身行动参考,因为内心要求的是宽泛建议,一般被咨询对象更集中在社会经验丰富,靠盲猜准确率也会比他人高一点的人身上。但遇到的往往是这种人既不愿做免费百科也更谨言慎行,态度往往是要么提问者摆出诚心诚意的姿态细说要么滚蛋。
其实“蠢”问题提问者看本书籍或访谈录什么的获得的参考多半更丰富,但活生生的人说出的建议在大脑的权重更多,才促使了这种飞蛾扑火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