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玛丽亚·康妮科娃​

他们是犯罪界的贵族。

——戴维·莫勒(David Maurer)

▷引言:shimo.im/docs/47kgMddYnKIggb3V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戴维·莫勒开始发前人未发之覆,对诈骗犯的世界展开深入研究。他简单地把他们称为“犯罪界的贵族”。硬性犯罪——简单粗暴的偷窃、入室盗窃、暴力犯罪和威胁恐吓——这些都与欺诈高手们无关。欺诈游戏是依赖软性技巧的活动,靠的是信任、同情与口才。真正的欺诈高手从不强迫他人做任何事,却会让人成为自掘坟墓的同谋。他们不偷不抢,我们却自愿献出财物。他们不用威胁任何人,我们却编出故事来自己骗自己。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自己愿意相信,而不是因为他人强迫我们这样做。所以,我们甘愿任他们予取予求,双手奉上金钱、荣誉、信任、名声、地位和支持,而丝毫意识不到事情的真相,直到一切已经太晚才追悔莫及。我们迫切需要信仰,我们渴望接受能为我们的世界提供解释的事物。这种需求与渴望无处不在,强烈无比。只要稍加指引,我们就会愿意相信任何事,信任任何人。无论是对阴谋论、超自然事件还是对巫师灵媒,我们轻信的程度似乎是没有底线的。

——「引言」

关注

曝光效应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价值。一回生,两回熟,面对接触过的事情,我们处理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曾获诺贝尔奖的动物学家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曾做过一项实验:一只乌鸦在接触任何陌生物体时都会立即逃离,无论这种物体是摄像机、毛绒玩具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但在几小时后,反复接触之后,乌鸦会开始接近物体。婴儿也有同样的反应。一项早期研究发现,婴儿在首次听到某种声音时会哭闹。但在第四次听到这种声音后,他们就会开始表现出好奇。和许多适应性倾向一样,我们对反复接触的陌生事物的反应实在太容易被操控了。
进行曝光后,再进展到开始交谈的阶段就容易多了——不仅是交谈,骗子还可以继续,在接下来试图获取信任时精准地调出对细节的回忆。我们喜欢有人认识“真正的”我们的这种感觉。就算是记得我们的名字这种小事也可以立即让一个骗子从不受欢迎的人变成我们喜欢甚至是仰慕的人。我们当然愿意帮助这种人了。一项实验表明,人们更愿意从能够叫出他们名字的卖家手中购买商品。他们认为,对方能记起他们的名字,这本身就是一种恭维:显然,他们值得他人的注意,而如果对方确实注意到了他们,那么对方可以算得上颇有眼力。操控人心的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要记住,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己的名字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认识”受害者,是一个骗子赖以生存的首要技能。
实际上,一些骗局完全是建立在“装熟”基础上的。一个久经考验的骗术技巧就是假装你是某人的亲戚,曾与你想欺骗的人在一场婚礼上见过。你只要知道新郎和新娘的名字,就能获取对方极大的信任。我们都有过宁可假装认识某人也不愿显得失礼的经历。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在他描述骗局的小说《骗子》(The Confidence-Man)中曾对这种“装熟”的情况有过细致描写。在一艘游轮上,一个骗子靠着各种各样的伪装接近被他选为目标的乘客。他通过跟某人谈话或者是冷眼旁观了解到了另一个人的信息,再把这些信息用在下一场谈话中。靠着这种技巧,他成功地扮成了商业伙伴或是社交红人,一切全不费功夫。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