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玛丽亚·康妮科娃​

他们是犯罪界的贵族。

——戴维·莫勒(David Maurer)

▷引言:shimo.im/docs/47kgMddYnKIggb3V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戴维·莫勒开始发前人未发之覆,对诈骗犯的世界展开深入研究。他简单地把他们称为“犯罪界的贵族”。硬性犯罪——简单粗暴的偷窃、入室盗窃、暴力犯罪和威胁恐吓——这些都与欺诈高手们无关。欺诈游戏是依赖软性技巧的活动,靠的是信任、同情与口才。真正的欺诈高手从不强迫他人做任何事,却会让人成为自掘坟墓的同谋。他们不偷不抢,我们却自愿献出财物。他们不用威胁任何人,我们却编出故事来自己骗自己。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自己愿意相信,而不是因为他人强迫我们这样做。所以,我们甘愿任他们予取予求,双手奉上金钱、荣誉、信任、名声、地位和支持,而丝毫意识不到事情的真相,直到一切已经太晚才追悔莫及。我们迫切需要信仰,我们渴望接受能为我们的世界提供解释的事物。这种需求与渴望无处不在,强烈无比。只要稍加指引,我们就会愿意相信任何事,信任任何人。无论是对阴谋论、超自然事件还是对巫师灵媒,我们轻信的程度似乎是没有底线的。

——「引言」

关注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索尼娅·达尔·辛(Sonya Dal Cin)在过去7年间一直致力于研究故事——我们听到、记住并时常对自己讲述的故事——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与行为的。达尔·辛发现,故事的内容、意义,讲故事的方式与讲故事的人,所有这些因素相结合,能够对我们的思想、行动和观念造成深刻且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强于我们的信仰与固有态度中存在的重大阻碍。事实证明,故事的力量足以让一个人改变其关于关键问题的想法。迈克尔·斯莱特指出,实际上,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比以理服人等直接策略更有效。有些时候,讲故事是让他人同意你的意见或按照你的意愿行事的唯一方法。骗子往往不用开口就能达到目的,受害者自己就把战利品双手奉上了。故事越吸引人,效果就越好。这就是动之以情的目的所在——寻找达成最佳效果的最好方法。正如常言所说:你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机会只有一次。
“马克·安东尼骗局”的名称来源于莎士比亚名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这个骗局是骗子们常用的套路。马克·安东尼在对罗马人的第一次演讲中宣布:“我是来埋葬恺撒的,不是来赞美他的。”因为在场的人都痛恨恺撒,安东尼这样说便立即获得了听众的注意力,也赢得了他们的信赖。他们从一开始就对演讲的内容赞同不已,自然而然就会倾向于接受接下来的内容。当然,安东尼接下来对恺撒大加赞誉,并顺利地结束了讲话。没人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不是来卖东西的!”“你想要就要,不想要也可以不要!”“我不想要什么捐款!”很多故事的开头都会像马克·安东尼的开场白一样让你卸下心防。骗子都不会一上来就痛下杀手,而是先利用信任建立关系,讲述一个逐渐铺开的故事。2014年6月,一位名叫珍·班伯丽的记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揭露了一名貌似守法的商人蒂姆·墨菲特的罪行。墨菲特诱骗大量阿米什人向一片位于佛罗里达的土地投资。他花了5年时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卡斯特县建立威信。他先是创办了一家工厂,雇用了一些阿米什人,积极结识当地人。然后,他开始了下一步计划。他声称,在佛罗里达州的布什内尔,有一个房车营地正在吸引投资。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保证每年有9%的收益。这是一场完美的马克·安东尼骗局:开始时声称自己无意兜售任何东西,与受众建立信任,然后再下手。当地人投资了数十万美元,结果血本无归。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