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之战》【英】彼得·克劳福德​

▷历代君主(如图)
▷导言:shimo.im/docs/0l3NMgP2vouYVXAR

●第1章 走向公元600年的罗马与萨珊
●第2章 篡位者之战与希拉克略起义
●第3章 “老兵出阵”
●第4章 “攻城槌已触墙”
●第5章 新来挑战者
●第6章 伊斯兰风暴
●第7章 穆斯林战兽肆虐(636)
●第8章 告别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
●第9章 夺罗马粮仓,断波斯国祚
●第10章 国主俱亡,三神存二,一雄胜出
●第11章 盛宴继续:从大西洋到印度洋

●第1章 走向公元600年的罗马与萨珊

从直布罗陀到加沙,各地民众与东部行省一样,皆忠于罗马皇帝,遵奉同一信仰,保持同一装饰风格,使用同一固定货币。
——布朗(2006),第158页

波斯族邪恶虚伪、奴颜婢膝,却又爱国忠顺。波斯人慑于恐惧,服从君王,故肯于为国吃苦、顽强作战。
——莫里斯一世《战略》,第11章,1

耗资巨大,战果却微乎其微。
——卡西乌斯·狄奥《罗马史》,第75章,3.2—3
(关于罗马—波斯战争)

关注

世纪更迭,罗马帝国今昔殊异,军队亦有变迁。罗马军团重建于三世纪的乱局,经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制而战力增强,每支五千人的传统军团已被千人营取代。在四世纪多数时间,这支新军与精骑以及募自域外部落的偏师协同作战,重塑和保卫了帝国。然而,比至五世纪初,内战频仍,更兼对蛮族动武,伤亡甚巨,民众的从军意愿日减,因此越来越难以补充训练有素的罗马步卒。军队遂更多倚重蛮兵,而蛮兵随人数增多渐趋独立。这虽非帝国西半部覆亡的唯一缘故,但确是重要起因。
因地理位置有利,兼以文官治国,军队规模较小,故东半部免于类似命运。四到七世纪,东罗马军队的总体构成几无变化,仍包括屯于色雷斯、伊利里亚和东方的三支野战军,在君士坦丁堡护驾的两支野战军,查士丁尼时期又分别在亚美尼亚、阿非利加、意大利和西班牙增设野战部队。军队中坚主要是帝国兵员,辅以蛮族同盟军(foederati)及边防军。部队装备、组织、战术和后勤也同以往大体相当。提比略二世、莫里斯、希拉克略等马上皇帝确曾亲自挂帅,而领兵者常是皇亲贵胄,或虽非皇族却才能出众的统帅,如贝利萨留和腓力比库斯(Philippicus)。
详述罗马兵员的史料匮乏,对七世纪初军队的规模与构成难下定断。东部各行省野战军的规模或变化甚微。《百官志》(Notitia Dignitatum)记载有四世纪末/五世纪初东西罗马帝国的军事架构。该书称,东罗马野战军兵力为十万四千,及至六世纪中期,为九万五千。530年代初的东方野战军酷似《百官志》所载。548年的伊利里亚野战军兵力为一万五千,而在395年则约有一万七千五百。此外,鉴于查士丁尼攻城略地后,在征服之地派驻野战军,六世纪中叶的军队规模或许更大。
由于伦巴第人、哥特人、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的进攻,几可肯定兵力有所损耗,但招募起一支一万五千人的军队(称为“提比略之兵”)或弥补了大量折损兵力。因此,七世纪初罗马野战军的兵力或类似于查士丁尼当政晚期,即十五万。然而,这只能被视作名义上的数字,极可能反映不出实际兵力。莫里斯的建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他认为,一支军队有五千至一万五千人属规模适当,有一万五千至两万人则属规模庞大。590年代的兵力语焉不详,仅知道曾发兵约三万到四万,协助库思老二世夺回波斯王位。
军队的战术构成亦有变更。罗马军队的组织向来复杂,而《战略》所讲或许最为详尽。该书认识到,“各国阵形和战术有别,不可等量齐观。”其各军联合理论亦凸显古代战争之变。步兵战力的衰减或是最大变化,面对强弓硬弩和草原民族(四世纪末以来日益壮大)的机动骑兵尤其如此。为应其所变,罗马人开始雇用草原牧民,训练马弓手。然而,由于波斯人和日耳曼部落不断起兵,同时出于攻城之需,又因意大利、东部及巴尔干地形崎岖,训练有素的步兵仍大有用武之地。故此,虽则骑兵和其他精锐的比重不断增加,以提供必要机动与打击能力,步兵依然是罗马军队的中坚,尽管“长期受忽视,最终几被遗忘”。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