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之战》【英】彼得·克劳福德​

▷历代君主(如图)
▷导言:shimo.im/docs/0l3NMgP2vouYVXAR

●第1章 走向公元600年的罗马与萨珊
●第2章 篡位者之战与希拉克略起义
●第3章 “老兵出阵”
●第4章 “攻城槌已触墙”
●第5章 新来挑战者
●第6章 伊斯兰风暴
●第7章 穆斯林战兽肆虐(636)
●第8章 告别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
●第9章 夺罗马粮仓,断波斯国祚
●第10章 国主俱亡,三神存二,一雄胜出
●第11章 盛宴继续:从大西洋到印度洋

●第3章 “老兵出阵”

彼国属我。我欲立莫里斯之子狄奥多西为帝。希拉克略无我命令,擅自篡权,今却以我之财馈我。我不擒彼决不甘休。
——库思老二世
(塞比奥斯《历史》,第24章)

▷东境失守

坐稳皇位后,希拉克略着手再现帝治辉煌,重建基础架构,彰显法治的公正与公平,确立宗教典仪,使之成为帝国政权不可或缺的组成。他也认识到,须建立持久王朝。611年7月7日,他和帝后欧多西娅迎来长女埃皮法尼娅。孩子诞于迦克敦附近的希尔雷亚宫。更重要的是,612年5月3日,希拉克略·君士坦丁出生于君士坦丁堡索非安尼宫,自此希拉克略王朝后继有人。不期在当年晚些时候,希拉克略的天伦之乐戛然而止。612年8月13日,欧多西娅卒于癫痫。据载,出殡时有人行为失敬,致民众震怒,之后忤逆者被活活烧死。此事“暴露出希拉克略当政之初笼罩于君士坦丁堡的紧张情绪”。在欧多西娅病殁及忤逆者遭怒杀后,希拉克略和广大民众很快回归罗马帝国的严峻现实。根据盛赞希拉克略的颂歌,以及将其称为帝国救星的描述,人们会以为他一旦掌权,便将扭转同库思老二世的战局。而现实远非如此。福卡斯倒台后,军情未见起色。希拉克略当政的最初十年,战局反而大为恶化。
波斯人常宣称要重建阿契美尼德帝国,舍此目的外,库思老在战争之初的其他意图不得而知,但从实际来看,他也许希望在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有所收获,之后达成和约以确保战果。而战况好于库思老预想。趁福卡斯篡权引起罗马军内纷争之机,波斯人实施围城、虚攻、试探袭击,始终让罗马军队立足不稳,波斯兵马则在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战绩斐然,包括攻克达拉。当福卡斯的兵力被调往埃及去应对尼切塔斯的入侵时,库思老颁布总动员令,诸将得以再立战功。

关注

▷耶路撒冷之围(614)

波斯人一路南下,进抵巴勒斯坦的宗教战场。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人对当地宗教几无兴趣,却似乎了解犹太人与基督教徒仇隙之深,已作充分准备,以利自身战略。有证据显示,早在608年,库思老已制订计划,为遂其目的,要利用萨珊帝国与犹太人的交好。他让犹太散民首领胡希尔之子尼赫迈亚在沙赫巴勒兹军中虚领头衔。这是犹太人与波斯人的公开缔盟。此外,波斯人声明,犹太人有权收回故园。上述举措不仅促使萨珊帝国的犹太人纷纷参加波斯军队,而且从征者还有罗马帝国的众多犹太人。沙赫巴勒兹从叙利亚开拔时,大批犹太人加入他和尼赫迈亚的队伍。其中有一位巨富,名叫太巴列的本杰明,从拿撒勒和加利利募得一支犹太军队。
兵近耶路撒冷时,又有来自南方的犹太人入伍,包括一群犹太阿拉伯人。史载,抵达城外时,沙赫巴勒兹与尼赫迈亚已召集数千犹太民兵,或达两万六千。很有可能的是,虽受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的萨珊人统治,众多犹太人仍期盼复国救主弥赛亚临世,而耶路撒冷被犹太—波斯联军夺下后,尼赫迈亚便开始被视为弥赛亚。在中东各地,犹太人纷纷暴动,以响应巴勒斯坦的“解放”。这同样对罗马人的守备有害无益。
耶路撒冷守军似几乎全由基督教司祭与平民组成。史籍提到,有一支“希腊”军被其名为阿巴·莫德斯图斯的僧侣自杰里科召集而来。不料,他们甫一靠近耶路撒冷,见围城波斯兵马势大,自知不敌,旋即撤走。这支“希腊”军有可能来自巴勒斯坦边防军,或来自尼切塔斯的后卫部队。他们来此或以为,若能躲入强大城防之后,即可解救这座重镇。然而,见波斯人已围城,罗马人知难而退。他们承受不起再度徒然损兵。
虽然在罗马—波斯战争中,耶路撒冷之围如此重大,且有其宗教意义,相关详情的史料却少之又少,连围城日期也众说纷纭。据一种讲法,波斯人攻城始于614年4月15日。多数人认为,围城持续三周,但史料大多表明,波斯人破城是在5月17日到20日之间,而非5月5日(以4月15日为起始时间)。沙赫巴勒兹布阵合围,要守军弃械投降,或许还称,援兵已随尼切塔斯撤走。然而,提议遭拒。双方或迎恶战,原因尤其在于耶路撒冷城防坚固。史籍重点提到使用投石机和其他重型武器砸击城墙,而波斯人善打攻围战,亦有可能另施手段,如动用云梯和攻城塔,乃至开掘隧道以毁坏城垣。甚至有人称,萨珊人发明出某种化学战武器,用于破坏行动。不过,也许为提防“希腊”军或尼切塔斯去而复返,沙赫巴勒兹不敢倾尽兵力进攻,决定主要采取砸击法以破坏城墙。该手段耗时长,因为七世纪时罗马人的石工技艺可构筑殊为坚固的墙体,在君士坦丁堡尤其如此。争奈承受二十天的重砸之后,耶路撒冷的城墙似最终倒塌,犹太—波斯联军攻占圣城。

耶路撒冷平面图(如图)

战后情状言人人殊。据称,为报复围城前发生的反犹暴动,如今犹太人将怒火发泄到耶路撒冷的基督教众身上,经沙赫巴勒兹准许,策划屠城。特别是根据斯特拉提吉乌斯的记载,军队大肆烧杀,圣墓教堂等建筑被焚毁,男女老幼受戮者多达六万五千。有种说法尤其骇人:两万五千基督徒俘虏拒绝改信犹太教,在玛米拉池(该城一处古代水库)附近遭屠。但完全操控局面的是萨珊人,而他们对其他宗教素来宽容,库思老本人亦支持该传统。因此,尽管犹太人对取胜有功,且有证据表明,圣墓大概在这一时期遭毁,沙赫巴勒兹竟容许大屠杀发生仍匪夷所思。或许是城市和居民的抵抗令他恼怒,而下述行为可视作足够的惩罚:实施有节制的抢掠,驱逐三万五千人出城,将真十字架、圣矛、圣海绵送往泰西封。没有波斯统帅首肯,犹太人不会肆意屠戮。
考古记录也似乎推翻了野蛮洗劫之说。虽有证据显示玛米拉池附近有万人冢,却未发现大规模的废墟层,无法证明曾有过大肆破坏。而且除圣墓外,也几无证据表明基督教教堂在当时广遭损毁。若耶路撒冷的基督教众大量受屠,人口将有显著变化,而这一点同样难以证明。或许有大批犹太人取代了被杀居民,但似乎更有可能的是,在犹太人与波斯人统治的十年中,城内仍有基督教。因此,诚然传言有些许真实成分,比如圣墓遭毁,真十字架被运走,玛米拉池附近发生屠杀,其规模却似乎不如斯特拉提吉乌斯等人所讲。事实上,关于“614年波斯人攻克耶路撒冷,其中情由,以及给城池和居民带来的后果”,许多基督徒的记载“……(属)精心杜撰,对破坏夸大其词,对伤亡言之过甚,对被逐民众所受苦难娓娓道来,意在令基督教读者惊骇”。
有人指出,大部分七世纪中期的罗马基督教文献皆有一股反犹情绪渗透其内,重述事件时歪曲真相,致614年犹太人和波斯人屠城一事被用于战后宣传。因此,基督教徒篡改历史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偏见或因犹太人投向库思老和波斯人而生,但战前敌意便已存在。甚至反犹暴动或是巴勒斯坦犹太人吁请库思老发兵相助的一个起因。当一支犹太军队进逼耶路撒冷时,提尔的犹太人遭城市当局残酷对待:每有一座教堂被毁,则处决百人,将首级隔墙掷向围城军队,可见对犹太人的怨怼之深。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