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鲁迅解读《西游记》​】

《西游记》,世人多以为是元朝的道士邱长春做的,其实不然。邱长春自己另有《西游记》三卷,是纪行,今尚存《道藏》中:惟因书名一样,人们遂误以为是一种。加以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人更信这《西游记》是邱长春所做的了。——实则做这《西游记》者,乃是江苏山阳人吴承恩。此见于明时所修的《淮安府志》;但到清代修志却又把这记载删去了。《西游记》现在所见的,是一百回,先叙孙悟空成道,次叙唐僧取经的由来,后经八十一难,终于回到东土。这部小说,也不是吴承恩所创作,因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在前边已经提及过——已说过猴行者,深河神,及诸异境。元朝的杂剧也有用唐三藏西天取经做材料的著作。此外明时也别有一种简短的《西游记传》——由此可知玄奘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以成大部的《西游记》。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而且叫人看了,无所容心,不像《三国演义》,见刘胜则喜,见曹胜则恨;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赏鉴了——这也是他的本领。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之类,无所不有,使无论什么教徒,皆可随宜附会而已。如果我们一定要问它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所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后来有《后西游记》及《续西游记》等,都脱不了前书窠臼。至董说的《西游补》,则成了讽刺小说,与这类没有大关系了。

——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关注

「《西游补》(节选自《小说旧闻钞》)」(鲁迅)

(《觚剩续编》二)吴兴董说字若雨,华阀懿孙,才情恬旷,淑配称闺阁之贤,佳儿获芝兰之秀,中年以后,一旦捐弃,独皈净域,自号月涵,所至之地,缁素宗仰,于是海内无不推月涵为禅门尊宿矣。月涵于传钵开堂飞锡住山之辈,视若蔑如,而身心融悟,得之典籍,每一出游,则有书五十担随之,虽僻谷之深,洪涛之险,不暂离也。余幼时曾见其《西游补》一书,俱言孙悟空梦游事,凿天驱山,出入《庄》《老》,而未来世界历日先晦后朔,尤奇。
(乾隆《乌程县志》六引《蓬窝类稿》)董说字若雨,斯张子。少补弟子员,长工古文词,江左名士争相倾倒;未几,罹闯祸,屏迹丰草庵,宗亲莫睹其面,以蹇自名,改氏曰林,精研五经,尤邃于《易》。丙申秋,削发灵岩,时往来浔川,甲子母亡,遂不复至,寓吴之夕香庵,一当事屏舆从访之,闻声避匿,当事叹息而去。
(《明诗综》八十一上)董说字若雨,乌程人。晚为僧,号南潜,字宝云,有《丰草庵》等十八集。若雨腹笥便便,未免有才多之恨,至其硬语涩体,绝不犹人,方诸涪翁不足,比于饶德操有余。《南村秋鬼谣》云:妖狐拜月霜花青,髑髅骑马空中行,秋魂吹作塔铃语,叫断东流一溪水。鬼车晓唤精灵去,绿灯移过江枫树。《春日》云:煮茶烟透绿阴中,遮屋黄茅间瓦松。但遣异书供研北,不妨野语听齐东。香拈细雨招新梦,门闭春风仗短童。秋色今年应更好,小窗移得碧梧桐。《梦华潭口听客话嘉隆间大内旧事》云:月华门外转灵旗,照夜银盘碧藕肥。祠罢天孙桐叶落,君王新赐鹊桥衣。江南风景药王湾,雾单衣绿玉环。经芍药边棋局罢,自裁团扇画秋山。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