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接受象征的真实性可以让人类亲近他们的神祇,也就是让人类更相信自己已经成为世间主宰的思想。虔诚——正如席勒所正确理解的那样——是力比多往原初状态的回流,也就是潜入原初的本源。这么一来,反映所有无意识因素的综合性结果的象征,就会显现为一种开始往前发展的意象。象征被席勒称为“有生命的构形”,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往往体现为神的意象。由此可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选择朱诺女神这个神祇意象作为范型(Paradigma),应该不是偶然。席勒的文友歌德曾在他的代表作《浮士德》的第二部中,让美男子帕里斯(Paris)和绝世美女海伦(Helen)的神祇意象出现在一群母亲的三脚宝鼎所飘散出的香烟雾气中。这对男女一方面是年轻化的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内在统合过程的象征。歌德在后来的场景和第二部接下来的发展里都清楚地呈现出,主人翁浮士德曾如此热烈地渴望这个被他视为至高无上的内在和解的过程。正如我们在浮士德这个主角身上所看到的,象征的灵视等于是在指引生命往后的发展方向,而且吸引力比多往更远的目标迈进。浮士德在获得象征的灵视后便无法忘怀这个目标,他的生命仿佛是被点燃的火焰,由于充满热情而持续不懈地向远处的目标前进。这就是象征对于促进生命发展的特殊意义,同时也是宗教象征的意义和价值。我在这里所谈论的象征当然不是那些教条式的、僵化且没有生命的象征,而是从充满生命力的人们的创造性无意识里所形成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