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第二章 席勒对于类型问题的探讨】

我从席勒的许多个人特质中得出一个结论:席勒属于内倾型,而歌德比较倾向于外倾型,如果我们不把歌德本身突出的直觉力列入考虑的话。在席勒那些关于理想类型的描述里,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他在其中所显露的自我图像。席勒的论述会因为本身所属的类型而出现一种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如果想更全面地掌握席勒的思想,就不该忽略这个事实。这种局限性会使内倾型的席勒更容易发挥本身某一种已达到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功能,却难以表现那些发展不完全,且带有劣势特征的功能,而且这些劣势特征还因为本身发展不足而必须依附在这些功能之下。由此看来,席勒的论述实则需要我们的批判和指正,而这种局限性也促使席勒使用了一套缺乏普遍适用性的术语。因为席勒属于内倾型,所以,他和内在观念之间的联结远远强过他和外在事物的联结。至于内倾个体与内在观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偏向情感还是思考,就视个体的类型倾向于情感型还是思考型而定。

关注

就像席勒自己曾说过的,他希望感官的人被转化为理性的人之前应该先成为审美的人。他表示,感官的人的性情必须被改变,肉体的生命必须“屈从于形式”,而且人必须“依照美的法则来实现肉体生命的使命”,“必须在肉体生命漠不关心的领域里,展开他的道德生活”,必须“在感官的限制里,开始他的理性自由,必须用意志的律则约束本身的爱好……而且必须学习追求更高贵的东西”。
席勒所谓的“必须”,其实就是我们口中的“应该”,人们在无路可走时,往往会以加强的语气说“必须”。此外,我们在这里还碰到了一个无可避免的限制:期待个人——即使是如此伟大的个人——解决这个只有时代和民族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其实是不合理的。更何况时代和民族虽然曾解决这种问题,却往往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听凭命运的安排。席勒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心理观察和对于观察对象的直觉性理解。在这里,我还想举出他的某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思维过程:我们已经在前面看到,中间状态是以创造某些“正面性”的东西——象征——为特色的。象征统合了它本质里的矛盾,因此也统合了实在与非实在的对立。它虽然一方面是心理的实在性或真实性(基于它的有效性),但另一方面却不符合物质的实在性。也就是说,它既是事实,也是表象(Schein)。席勒为了替象征的表象辩解,曾清楚地强调这个情况,更何况这样的辩解从各方面来说都很重要。
在极度的愚蠢和极度的理智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因为这两者都只寻求可靠性,而且完全不在乎纯粹的表象。只有当感官所知觉的客体直接在场,愚蠢的人才会心慌意乱;只有让概念回归事实和经验,理智的人才会心平气和。简言之,愚蠢无法超越真实性,而理智并不会止于真实性。因此,对于实在性的需求和对于真实事物的依附仅仅是人性弱点所衍生出的结果,对于实在性的冷漠和对于表象的关注就是人性真正的扩展,也是人类迈向文化的关键性的一步。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