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如图)
▷导论:https://shimo.im/docs/m8AZM9d0pailn1kb/
我希望从历史学和心理学术语的角度,把我从经验所抽象而出的思想与既有的知识联结起来,而不是列举许多个案来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的论述需要某种历史的正当性,而是希望我能把自己身为精神医学专家的经验,从狭隘的专业领域带入比较普遍的知识脉络当中。如此一来,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在这种知识脉络里运用这些来自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经验。如果我自己不确信这本书所呈现的心理学观点具有普遍的意义与应用性——所以,最好能在普遍的知识脉络里,而不是在原来的专业假设的形式里作处理——我其实不敢把这些心理学观点与既有的知识衔接在一起,因为人们会很容易误以为这是在侵犯其他的领域。
——「序言」
太阳神和酒神之间的矛盾后来被转移到审美的领域,必定有它的起因和目的。要掌握这个过程并不困难,因为人们对于这种矛盾的审美观察与思考会立即形成一幅图像,鉴赏者悠闲安适地观看这幅图像时,会和随之而起的感受及体验保持安全的距离,只是感受着该画面的激情,评定它的美与丑。审美的态度和历史学的思考方法都可以让个体不至于以宗教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矛盾,而且尼采还曾针对后者在一系列极为重要的论著里提出他的批判。只以审美的态度处理如此棘手的矛盾——尼采所谓的“带角的问题”(ein Problem mit Hornern)——的可能性当然很诱人。以宗教观点来理解这种矛盾——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是唯一恰当的观点——就等于预设了某种令现代人难以引以为傲的体验,不论是将会获得的,还是已经获得的体验。但是,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后来似乎在尼采身上占了上风。我们在这里不妨一窥尼采于1886年所完成的《自我批判的尝试》这篇文章,它也是尼采当时为再版的《悲剧的诞生》所写下的序言:
什么是酒神精神?答案已经在这本书里。一位“智者”说,它就是上帝的追随者和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