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shimo.im/docs/5rk9KYpdalsddW3x

即使最激进的解构主义者也会接受这个看法:存在着绝然不能认可的诠释。这也就意味着被诠释文本对诠释者强行规定了一些限制。诠释的极限同文本拥有的权利(而文本的权利并不意味着文本作者的权利)一致。
甚至在自空文本中(参见《小世界》一章),我们仍然有着衍义对象,它们毫无疑问地言明自身的不可能性。让我们实事求是一些:没有比生成没有意义的文本更意味深长的东西了。
如果有什么需要被诠释,那么诠释者必须在某个地方、运用相关的方式找到它。

——「前言」

『第四章 小世界』

4.1 虚构的世界
4.2 空空荡荡的世界vs.满满当当的世界
4.3 技术性方法vs.隐喻性方法
4.4 为什么可能世界对于虚构理论是有用的
4.5 小世界
4.6 建立小世界的条件
4.7 合作的意愿

关注

为了对世界作比较,就甚至必须把现实或实在世界看作文化的构成物。所谓的实在世界就是——不论对错——由《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或《时代》杂志所描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拿破仑死于圣赫勒拿岛,二加二等于四,一个人不可能成为自己的父亲,福尔摩斯不存在——如果不是作为一个虚构人物的话)。实在世界是通过许许多多世界图景或陈述性描写而被我们获知的,而这些图景又是常常互不相容的认知世界。实在世界的全部图景具有潜在意义上的全面性,是其自身的完整的百科全书(有关这一潜在的百科全书的纯粹调节性,参见《文本与百科全书》和《符号学与语言哲学》)。“可能世界不是在遥远的、看不见的或超验的储藏库里发现的,而是由人脑和人手建构的。这个解释由克里普克清晰地表达为:‘人们规定可能世界而不是用高倍显微镜发现它们。’”(Doležel,1988)
即使实在世界被当作文化构成物,人们仍会对所描述的宇宙的本体地位感到疑惑。这个问题不是为叙述性的可能世界而存在的。尽管是由文本勾勒的,它们仅仅作为诠释的结果存在于文本之外,并且与其他的信念世界有着同样的本体地位(有关任何世界的文化本质,参见Goodman &Elgin,1988)。
欣蒂卡(Hintikka,1988)在谈到模型理论所关心的可能世界时说,我们在描述一个可能世界时可以自由选择它所要应用的话语域。因此,可能世界总是小世界,“也就是在世界的犄角旮旯里发生的相对短暂的地方性事件”。这同样适用于虚构世界:为了引导读者构想一个可能的虚构世界,文本必须邀请他们执行一个相对容易的“宇宙论”任务——我们将会在后文,主要是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看到。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