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https://shimo.im/docs/5rk9KYpdalsddW3x/
即使最激进的解构主义者也会接受这个看法:存在着绝然不能认可的诠释。这也就意味着被诠释文本对诠释者强行规定了一些限制。诠释的极限同文本拥有的权利(而文本的权利并不意味着文本作者的权利)一致。
甚至在自空文本中(参见《小世界》一章),我们仍然有着衍义对象,它们毫无疑问地言明自身的不可能性。让我们实事求是一些:没有比生成没有意义的文本更意味深长的东西了。
如果有什么需要被诠释,那么诠释者必须在某个地方、运用相关的方式找到它。
——「前言」
衍义百科全书的最初灵感是通过颓废派的遗产降临在青年乔伊斯身上的,就好像这部百科全书是只有这位诗人才能从先前的混乱中重新复活的东西。百科性大致是指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观念,顿悟会把这些事件以不同的方式联系起来,从闻所未闻的关联中发现新的意义。沃尔特·佩特教导乔伊斯说,现实是一连串一旦出现就即刻消失的力和元素,是一个由不连贯的、稍纵即逝的和不稳定的印象组成的世界。将顿悟事件分离出来意味着把最规约性的实体分解成一个新的关系网络。诗人本人“能够把他周围的生活纳入其中,再在飘忽不定的音乐中把它抛出去”(《斯蒂芬英雄》)。艺术活动在于在经验的“根茎”元素之间设定新关系:“艺术家如果能够从典型的环境网络中把一个意象的微妙声音最为精确地梳理出来,为它在新的位置中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艺术环境,在其中把它‘重新体现出来’,那么他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斯蒂芬英雄》)。意识流手法的发明可能源自乔伊斯的以下观点:现实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经验永远不是有限的也永远不是完整的,而是像一个悬挂在意识房间里、用最细的丝线编成的巨大蜘蛛网,捕捉着落在它表面的每一个颗粒。
但是,从早期的小说到《尤利西斯》,这种百科全书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在早期的作品中这张蜘蛛网只是一种介乎我们的心理活动和形而上结构之间的不精确之物(某种介于无法触及的“现实”结构和同样无法触及的创造性想象网络之间的东西),那么在《尤利西斯》中,它则更加明白清楚地指涉一个如现代科学所描述的实在世界的假定结构。
《芬尼根守灵夜》明确完成了这个衍义过程,事件的组织已经变成了语言实体的组织。潜藏在《芬尼根守灵夜》之下的百科全书是纯粹的语言或符号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无限衍义的世界,在那里词语(连同它们的意义)“通过自相矛盾的巧合重新聚合成无法分辨的身份”(《芬尼根守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