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2年,香港地铁就已经出版了指标规范手册,详细规定不同方向的箭头、购票、出入口、禁烟标识等图文的使用方法和标准,还规定了比例尺、不同信息的风格联系和排版关系。后来,由著名英国设计师约翰·洛伊德(John Lloyd)领衔设计了“机场快线”的形象后,香港地铁完成了整体视觉形象的巩固和设计,包括地铁图、标牌和环境设计等。
据说,在1979年香港地铁通车初期,市民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不识字,故而将车站月台的马赛克墙面以颜色区分,方便识别。其配色有几种原则,有时与站名本身有关,如“黄大仙”为黄色,“蓝田”为天蓝色;有时与站名的意境有关,如“乌溪沙”的泥色,“钻石山”的灰褐色和零星的白色点缀;有时也与站点周围的环境有关,如“筲箕湾”“坚尼地城”等靠近海边的站点有很多用蓝色表示,“彩虹”站更是以彩虹色为底色。此外,醒目的红色用来表示大型车站和终点站,如“荃湾”“旺角”“中环”“红磡”等;而邻近车站也采取反差比较大的色彩,避免错识。
@code b6 slim吧
尽管如今的印刷技术、创作手法让书籍封面具有无穷的可能性,但还是有不少设计师表示,他们理想中的封面设计依然是纯文字的。即便要使用图像,他们也偏爱抽象、象征、解构等手法创作,避免过于具体的形象剥夺读者的想象。那些用甜美香艳的女孩照片做《洛丽塔》封面的行为,还有许多出版社用电影剧照做封面的手段,就是令他们如坐针毡的反例。
同人本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