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阅读记录是真诚的,但远不够坦率。换一种更悲哀的说法,我习惯和擅长自我审查并从中获得安全感。既然预设了阅读记录会被任何人看到,我自然而然选择了大多数同好能接受的话题和表达方式写它,否则很可能被当作异类或者被割席。尽管前面描述了诸多期待,我对回应从未抱持乐观幻想。
二
忧天将压,避地无极。不知何时起,我久久沉溺在外部秩序崩坏的痛苦中,厌倦我写出的陈词滥调,对一切文本丧失兴趣——这种状态直到我重读东帝才好转,我将阅读记录作为临时避难所,重建内心的秩序感。逃避可耻但有用,我对作者充满感激。
作者和其他同好必无法理解。从交流中,我感到她们都是非常单纯的女生,在传统的话语体系中幸福乐观地生活,偶有烦恼但还好,就像年少的我自己。作者尤其单纯得让我忧虑,她能在微博上发自己的定位,倾诉生活的苦恼,半点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都无。在早期网络时代这很寻常,只是今时可非往日啊,我冷汗直流地看着这些,不知该如何和她说才好。或许是我对个人隐私格外应激,也或许我对人性过于悲观,就像马普尔小姐说的“头脑像个污水槽”。
如此期盼,也是尽量回避(寒暄、客套、联谊等)网络社交。但我依然盼望着回应,哪怕需要付出社交消耗。
早期网络论坛初兴时,我常浏览的某论坛组织同读活动,楼主发布读书笔记,网友跟帖讨论,虽然人烟稀少,你来我往的回复极慢,但讨论质量很高,气氛松散自由。这对我影响很深,成为我心中的网络交流范式:它应该像个冷清的留言板,参与者在没有社交压力的环境下充分思考和回应,如果没整理好思路,可以晚一点回复,一周、一个月乃至更久都可以。
这是对同好交流的期待,对作者的期待略有不同。作者是最特殊的同好,不仅是最理想的讨论对象(之一),而且能给予确认——哪些讨论不符合实际,哪些有可能——在最理想的期待中,我希望这是在完结后,就像经历了若干逆转来到推理小说的最后一章,侦探揭晓谜团。读者的思考是一种整理,作者的反馈是再整理,不断从“无序”到“有序”,符合我对秩序感的心理需求。但这天还需要很久以后才会到来。
回看了前面的小结,大段拖泥带水惺惺作态,小片真心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无法忍受,决定重新来写。自剖很难,尤其对习惯逃避现实的我来说,但既然要记录和观照,那就需要再坦率一点,不然怎么也写不完的。
我对网络的渴望仅限于得到安静的树洞,存放一点微不足道然而敝帚自珍的阅读感想。
Tag集合:
#长毛象安利交换大会
#长毛象安利大会
#长毛象资源分享
#背井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