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乃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说 明:
此诗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时逢战乱,又遭荒年,途遇隐居不仕的挚友卫八,感慨而作。
诗 评:
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
——清·杨伦《杜诗镜铨》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说 明: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九年(721)春天王维在长安任太乐丞(主管音乐的官)时所作。
诗 评:
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说 明:
此诗作于王维入蜀途中。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夙愿。
诗 评:
右丞诗大抵无烟火气,故当于笔墨外求之。
——清·黄周星《唐诗快》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说 明:
关于此诗题中的“张五”指谁,历来有争议。一说指张。张曾隐居于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北对兰山,因登临以望张五,并写此诗寄意。
诗 评:
超旷中独饶劲健,神味与右丞稍异,高妙则一也。结出主意,通首方着实。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说 明:
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友人,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
诗 评:
凡读孟诗,真若水石潺湲,风竹相荐,炉烟方袅,草木自馨,自有一种天然清旷之致。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说 明:
孟浩然住在僧人业的庙里,他的朋友丁大(丁凤)约定晚上来庙里和他共宿。天快黑了,丁大还没有来,孟浩然就出庙等候他,并作此诗记其事。
诗 评:
此诗愈淡愈浓,景物满眼,而清淡之趣更浮动,非寂寞者。
——南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诗 评:
着墨不多,自觉深远。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说 明:
此诗即作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时。常建夜宿故人旧时隐居之处,触景生情,遂作此篇。
诗 评:
周敬曰:征君诗神气清朗,如此篇与《题破山寺》意趣俱到,可谓吃着丹头。地水火风皆可助我变化者,是天然学问人,刘辰翁曰:清深沉冥,不类色相,景同意别。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说 明:
天宝十一载(752)秋,作者同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五人结伴同行,各有诗作,唯有薛据的诗今不存。五篇作品中若论气势,当以杜诗最佳,然而若论对塔之巍峨高拔的形容,对登塔后所见平阔景观的描述,当以此诗胜出。
诗 评:
雄浑悲壮,凌跨百代,而“秋色”四句,写尽空远之景,尤令人神往不已。
——清·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说 明:
作者离开广陵回归洛阳的途中,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诗 评:
写离情不可过于凄婉,含蓄不尽而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说 明: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或兴元元年(784)秋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此诗创作于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诗 评:
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可到。
——宋·洪迈《容斋随笔》
《长安遇冯著》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说 明:
此诗约是韦应物唐代宗大历时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时所作。
诗 评:
不能诗者,亦知是好。
——南宋·刘辰翁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说 明: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夏,韦应物由比部员外郎改任滁州刺史,这首诗就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诗 评:
“白”字入妙,正见夕暗之态。
——明·高棅、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说 明:
此诗为诗人被贬永州时所作,约写于元和元年(806)。当时,柳宗元住永州龙兴寺。
诗 评:
言佛家真源作在一无所取,世所逐者皆妄耳;我欲言而悟则治性殊难,偶对晨光,又如有得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说 明: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
诗 评:
此诗为昔人所甚赏,尚非孟胜场,作手自辨。
——南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说 明: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李白在出蜀当年的秋天,往游金陵(今江苏南京),大约逗留了大半年时间。开元十四年春,诗人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李白作此诗留别。
诗 评:
李太白诗:“风吹柳花满店香。”温庭筠《咏柳》诗:“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传奇诗:“莫唱踏春阳,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其实柳花亦有微香,诗人之言非诬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说 明: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或天宝十四载(755),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写下了这首送行诗。
诗 评:
奇才奇气,风发泉涌。“平沙”句,奇句。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寄韩谏议注》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说 明: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出蜀居留夔州之时。从作品看,诗中的韩注大概是杜甫的一位好友,曾出任谏言,于国有功,且富有才干。但他在朝廷却受到小人排斥,于是辞官归隐于岳阳,修神仙之道,杜甫为朋友感到惋惜,于是写这首诗劝他去辅国佐君。
诗 评:
源出《楚骚》,气味大类谪仙。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说 明:
本诗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贞元十七年(801)游览惠林寺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黄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抒发了作者不愿为世俗羁绊的心情。
诗 评:
语如清流啮石,激激相注。李、杜虚境过形,昌黎当境实写。
——明·陆时雍《唐诗镜》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流辈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说 明: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与张署皆任监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唐德宗进言,极论宫市之弊,韩被贬为阳山(广东)县令,张被贬为临武(湖南)县令。贞元廿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宪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两次大赦由于有人从中作梗,他们均未能调回京都,只改官江陵。知道改官的消息后,韩愈便借中秋月圆之夜,写下这首诗,并赠给遭遇相同的张署。
诗 评:
每读昌黎七言古诗,觉有飞舞翔翥之势。
——明·陆时雍《唐诗镜》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说 明: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诗 评:
所谓对此茫茫,百端交集,何暇计及讽刺乎?叙乱离处全以唱叹出之,不用实叙,笔力之高,真不可及。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说 明:
本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安禄山犯长安后几个月。自七月安的部将孙孝哲占领长安后,杀戮了唐宗室霍国长公主以下百余人,诗里所哀的王孙是侥幸逃出来的。
诗 评:
观子美此诗,可谓心存社稷矣。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说 明:
此诗乃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期间所作。
诗 评:
累累如贯珠,泠泠如叩玉,斯为雅奏清音。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说 明:
宝应元年(762)四月,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七月,严武被召还朝,任京兆尹。杜甫从成都送到绵州,为这次送别作诗。
诗 评:
然则公之依赖武者在一时,而武之倚赖公者在万世矣。
——清·施鸿保《读杜诗说》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说 明:
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诗 评:
岳阳城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诗 评:
“一孤”似病,天趣自得。大有洗炼,非率尔得者。
——南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说 明: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诗 评:
此作字字真性情,当是浩然极得手之作。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宴梅道士山房》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诗 评:
前四句张宴之由,五、六句说道房时事,结足宴意,一气呵成,得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说 明:
孟浩然的这首诗,是以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时,经常游览岘山这一历史故事为主题的,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
诗 评:
风神兴象,空灵淡远,一味神化。中晚涉意,去之千里矣。
——明·邢昉《唐风定》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诗 评:
落笔神妙,炼意工夫最深,人以为容易,不知其意匠经营惨淡也。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说 明: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是王维写给张少府的作品。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诗 评:
意思闲畅,笔端高妙,此右丞第一等诗,不当于一字一句求之。
——明·李沂《唐诗援》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说 明:
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载(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于此期间的作品。
诗 评:
语不必深辟,清夺众妙。
——南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说 明: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秋,时王维三十五岁,正在嵩山隐居。
诗 评:
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章台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说 明:
《章台夜思》是韦庄十年流离期间在湖北荆州时所作,是一首思乡之诗。
诗 评:
句调坚老,晚唐所罕。
——清·黄生《唐诗摘钞》
《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诗 评:
当凄凉羁泊时,风雨之夕,听青楼管弦,因感新知旧好,而思斗酒销愁,情甚难堪。
——清·屈复《玉谿生诗意》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诗 评:
此诗本中唐绝唱,然江海、山川未免重叠。
—— 明·唐汝询《唐诗解》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诗 评:
(叔伦)近体诗亦多可观。如“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对酒惜余景,问程愁乱山”“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语皆清警。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qì),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说 明: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742),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二入长安时期。另一种说法是:李白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春,时李白五十二岁,正隐居终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