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集〕【美】约翰·厄普代克​

▷鸣谢

“一幅市井画”“小小的闪电”“苹果的分量”“书房”“前行”“高估的案例”和“圣桑之手”均首次发表于美国版《现实》。“美国的孩子”和“蓝色长方形”本是美国版《现实》1981年春停刊前不久为该刊撰写,但最后发表于《艺术与古董》。“窗口强烈的阳光”“艺术值这个价吗?”“缺憾”“被大肆炒作的黑尔佳”和“无奈的蝴蝶”是我为各画展撰写的评论,均发表于《新共和》。“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首次发表于《旅行与休闲》;“俏皮的莫奈”首次发表于《名利场》;“菲尔德靓丽的乡里乡亲”和“现代艺术博物馆感怀”首次发表于《艺术与古董》;“抑郁缠身的艺术家”首次发表于《纽约客》;“一幅让我挂怀的作品”作为“时代博物馆的一百幅作品”首篇,被翻译成德文,首次发表于德国《时代杂志》。“画中的孩子”是为《纽约时报》图书评论专栏撰写的苏珊·E. 迈耶《童书插画大师专辑》书评。“作家与画家”是为卡特勒恩·G. 耶特主编的《双重天赋:作为视觉艺术家的作家》撰写的导言。发表在《现实》中的几篇随笔,以及“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和“窗口强烈的阳光”,曾于1985年以《印象》为题由洛杉矶西尔维斯特与奥法诺斯出版社结集限量出版。在获取复印许可过程中,承蒙陶拉·波雷加拉特斯、凯西·楚克尔曼、爱德华·道格拉斯等大力协助,在此深表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卡尔·H. 克莱因慷慨相助,提供其舅父拉尔夫·巴顿的有关信息。

让·伊普斯特吉1920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默兹河畔的丹村,他可能是法国现今在世的首屈一指的雕塑家,但在美国却鲜为人知。他的两尊大型铜雕《大卫与哥利亚》和《推门的男子》永久陈列在华盛顿赫希洪博物馆的雕塑园里,三件大理石作品出现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纪念展上。但他那积极进取的名字并没有把他推到专业艺术圈以外,他在美国举办的唯一个人作品展是1964年在阿尔伯特·洛布美术馆举办的。伊普斯特吉成熟的作品属于巴洛克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可能让美国人觉得过于文艺。他具备法国人的天赋,接受采访时高雅的警句总是脱口而出,例如:“一切都是外表,把原有的外表去外表化,然后重新赋予一副外表”“上帝创造了重力,来保护其尊体免受威胁天空之石的伤害”“雕塑自己不会说话,而是让我们说话”,以及“物体,比如机器,只不过是算术问题,而反物体(艺术作品)则源于数字间的夹缝”。​

——《生命的推力》

关注

八十年代早期,他运用化学着色法创作了一系列水果和树叶等青铜作品(1982—1984),他最近的大型雕塑作品将人体与管状形体很不协调地融合在一起,并将肌肉的硬度融入无重量感的纸质材料之中(《魅力之谷》,1977;《每个人的时光》,1984)。伊普斯特吉充分利用各种艺术资源,致力于复兴布兰库希之前雕塑的复杂度,这让我们想起了那些热衷于运用各色材料(金属、石头、各种色彩的大理石)、不遗余力把局部与整个环境进行整合的巴洛克雕塑大师。与许多喜欢用绳索、黏土甚至沙子等脆弱材料进行创作的现代雕塑家不同,他只使用最不易变质的材料,甚至连易生锈的铁都弃之不用。在他看来,雕塑代表着永恒:“语言是短暂的,雕塑是永恒的。”这一信念与他的幽默打趣以及他传达“矛盾,活生生的矛盾”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就这样,在内与外、建筑与人类、流动与凝结、多重与单一的交集中,伊普斯特吉创造了永恒的作品。“要想在同一时间对空间的许多点进行精心布局,雕塑家必须有悟性,他的专业素养迫使他尽可能多地把各种视角融入作品,而我只不过在雕塑的正中央额外添加了一个立足点而已。”这种多重视角有助于说明《推门的男子》为什么有第三只手、《男人》为什么有第三条腿(1963)、《亚历山大》为什么有三个剖面和手臂,以及《浴女》为什么有叠加的几层皮,还铰合了第二个腹部。

​图1 伊普斯特吉(细节)《浴女》,1966 铜,59×78¾×43¾" 巴黎,克洛德·贝尔纳美术馆
图2 伊普斯特吉《埃巴达内之前的亚历山大》,1965 铜,67×39½×79" 巴黎,克洛德·贝尔纳美术馆
图3 伊普斯特吉《魅力之谷》,1977 铜,86½×57×63" 巴黎,克洛德·贝尔纳美术馆
图4 伊普斯特吉《男人》,1963 铜,79×82" 巴黎,克洛德·贝尔纳美术馆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