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集〕【美】约翰·厄普代克​

▷鸣谢

“一幅市井画”“小小的闪电”“苹果的分量”“书房”“前行”“高估的案例”和“圣桑之手”均首次发表于美国版《现实》。“美国的孩子”和“蓝色长方形”本是美国版《现实》1981年春停刊前不久为该刊撰写,但最后发表于《艺术与古董》。“窗口强烈的阳光”“艺术值这个价吗?”“缺憾”“被大肆炒作的黑尔佳”和“无奈的蝴蝶”是我为各画展撰写的评论,均发表于《新共和》。“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首次发表于《旅行与休闲》;“俏皮的莫奈”首次发表于《名利场》;“菲尔德靓丽的乡里乡亲”和“现代艺术博物馆感怀”首次发表于《艺术与古董》;“抑郁缠身的艺术家”首次发表于《纽约客》;“一幅让我挂怀的作品”作为“时代博物馆的一百幅作品”首篇,被翻译成德文,首次发表于德国《时代杂志》。“画中的孩子”是为《纽约时报》图书评论专栏撰写的苏珊·E. 迈耶《童书插画大师专辑》书评。“作家与画家”是为卡特勒恩·G. 耶特主编的《双重天赋:作为视觉艺术家的作家》撰写的导言。发表在《现实》中的几篇随笔,以及“维米尔的一幅室外画”和“窗口强烈的阳光”,曾于1985年以《印象》为题由洛杉矶西尔维斯特与奥法诺斯出版社结集限量出版。在获取复印许可过程中,承蒙陶拉·波雷加拉特斯、凯西·楚克尔曼、爱德华·道格拉斯等大力协助,在此深表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卡尔·H. 克莱因慷慨相助,提供其舅父拉尔夫·巴顿的有关信息。

让·伊普斯特吉1920年出生于法国东北部默兹河畔的丹村,他可能是法国现今在世的首屈一指的雕塑家,但在美国却鲜为人知。他的两尊大型铜雕《大卫与哥利亚》和《推门的男子》永久陈列在华盛顿赫希洪博物馆的雕塑园里,三件大理石作品出现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纪念展上。但他那积极进取的名字并没有把他推到专业艺术圈以外,他在美国举办的唯一个人作品展是1964年在阿尔伯特·洛布美术馆举办的。伊普斯特吉成熟的作品属于巴洛克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可能让美国人觉得过于文艺。他具备法国人的天赋,接受采访时高雅的警句总是脱口而出,例如:“一切都是外表,把原有的外表去外表化,然后重新赋予一副外表”“上帝创造了重力,来保护其尊体免受威胁天空之石的伤害”“雕塑自己不会说话,而是让我们说话”,以及“物体,比如机器,只不过是算术问题,而反物体(艺术作品)则源于数字间的夹缝”。​

——《生命的推力》

关注

伊普斯特吉高超的巴洛克艺术、他执着于对人体解剖的那种文艺复兴式亢奋、他那支离破碎的构造,以及他趣话性的标题,都是对前现代时代的复活,但同时,他在对大理石和青铜恣意施展想象力的过程中又时不时表现出令人不安的未来主义风格,他的这种做法始终让他徘徊在缺乏判断力的世界的边缘。他的雕塑拒不屈从任何学术或反学术的观点。就像毕加索的雕塑,伊普斯特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滑稽恰恰反映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有机体的复杂性——活生生的矛盾!——赋予了他自主权。他的手与既能使表现客体粗糙又能使其光滑的各种非人力量协同合作。既光滑又淫秽的《有手感的乳房》(1968)强调的只不过是贯穿伊普斯特吉整个创作历史中的那种手感而已。就像恨不得触摸他人的肉体一样,我们希望触摸他的作品,因为其作品的构造从来不单调乏味,相反却是反应积极,富于变化。伊普斯特吉的雕塑,用有限的传统材料,让我们在邂逅自然的同时领略了异质的亲密感。

图注 伊普斯特吉
(左)《有手感的乳房》,1968 大理石,26×16×14" 巴黎,克洛德·贝尔纳美术馆
(右)通过触摸欣赏的《有手感的乳房》 巴黎,克洛德·贝尔纳美术馆​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