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玛丽亚·康妮科娃​

他们是犯罪界的贵族。

——戴维·莫勒(David Maurer)

▷引言:shimo.im/docs/47kgMddYnKIggb3V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戴维·莫勒开始发前人未发之覆,对诈骗犯的世界展开深入研究。他简单地把他们称为“犯罪界的贵族”。硬性犯罪——简单粗暴的偷窃、入室盗窃、暴力犯罪和威胁恐吓——这些都与欺诈高手们无关。欺诈游戏是依赖软性技巧的活动,靠的是信任、同情与口才。真正的欺诈高手从不强迫他人做任何事,却会让人成为自掘坟墓的同谋。他们不偷不抢,我们却自愿献出财物。他们不用威胁任何人,我们却编出故事来自己骗自己。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自己愿意相信,而不是因为他人强迫我们这样做。所以,我们甘愿任他们予取予求,双手奉上金钱、荣誉、信任、名声、地位和支持,而丝毫意识不到事情的真相,直到一切已经太晚才追悔莫及。我们迫切需要信仰,我们渴望接受能为我们的世界提供解释的事物。这种需求与渴望无处不在,强烈无比。只要稍加指引,我们就会愿意相信任何事,信任任何人。无论是对阴谋论、超自然事件还是对巫师灵媒,我们轻信的程度似乎是没有底线的。

——「引言」

关注

有一个词被用来定义这种精心规划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冷漠无情特质——精神变态(psychopathy),意味着从根本上缺乏对其他人的同情心。这是生物学上对极致的冷漠无情的定义。但是骗子真的符合这种描述吗?把德马拉这样的骗子说成医学上的精神病真的公平吗?还是说,他们只不过和我们一样,只是更加阴险狡诈一些罢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谎言与骗子所设的骗局之间有本质区别吗?还是说,两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罗伯特·黑尔的“精神病态症状清单(修订版)”(Robert Hare’s 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是鉴定反社会与精神变态行为时最常用的评估工具。这份清单对责任感、悔恨感、病理性说谎、控制欲、狡猾心理、性滥交、冲动情绪、外在魅力、浮夸外表等特点进行评估,如果得分很高,就说明受测者属于精神变态,或者具有“受苦的灵魂”——很多人会这样说。精神变态者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处理感情。对于一个真正的精神变态者来说,他人的痛苦毫无意义。他们没有同情,没有悔恨,没有内疚。面对会让大多数人感到震惊的事物,如可怕的图片时,精神变态者的脉搏保持平稳,汗腺分泌正常,心跳不会加速。在一项对临床精神变态的研究中,面对困难的道德抉择时——例如,假设掐死一个哭闹的婴儿就能拯救整个村庄,而不这样做的话,包括婴儿在内的全村人都会遭遇不幸——精神变态者无法与非精神变态者产生相同的情感活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选择。在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中,大脑中负责感情的区域会与负责功利性思考的区域交战,而精神变态者的大脑中则不会有这种交战。他们会显示出极端的冷漠无情。
黑尔指出,精神变态者大约占男性人口的1%,而在女性中则极其少见(但并非为零)。这意味着在你遇到的每100名男性中,就有一个人可能在临床上被诊断为精神变态者。但这个人是否也会是天生的骗子呢?
从某个层面上看,数据似乎显示骗子和精神变态者之间有着直接而紧密的关系。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如果一个人身上存在与精神变态相关的神经缺损,他们就会表现出显著的精神不正常行为——同时也会表现出显著的骗子式行为。在创伤研究中,早期受过额叶极皮层和腹内侧前额叶皮层——这些区域与精神变态相关——损伤的人会表现出与精神变态者和骗子极为相似的行为和性格变化。比如,有两位此类患者在研究中出现了说谎、操控他人及破坏规则的行为。他人对他们的描述是“缺乏同情、内疚、悔恨、恐惧等,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毫不关心”。如此看来,精神变态这种生物学上的病态体质可以导致很多骗子式行为的出现。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