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人来说,将欺诈合理化的行为甚至是善意的。有超过20%的行骗者声称,他们只是想掩盖坏消息。他们没有做出应有的表现,为此感到羞愧,并真心相信只要留出一些余地,他们就能回到正轨,他人根本不需要知道他们曾做过坏事。当然,他们描述的情况并不总会发生。
一名律师在开始私人执业后为一家小型电脑创业公司的首席财务官(CFO)辩护。当时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济有下滑的迹象。这位CFO决定要伪造一个季度的财务报表。“他是个非常正派的人,甚至有点天真,”这位律师回忆道,“他是那种会去观看孩子棒球赛的好男人。在开始接受调查后,他会坐在会议室里——我为他感到痛心——看上去就像要哭出来一样。他真的非常难过。”这位CFO辩称自己只想做一次假账。下个季度情况一旦好转,他就打算回去更正自己的错误。“但下个季度并没有好转。再下个季度也没有。而此时他已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一次假账之后又是一次假账。这本非无可避免。但它就是这么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他算是个骗子吗?大多数人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他只是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走了霉运,一时失足而已。他确实做了坏事,但没有什么坏心。像他的律师一样,很多人甚至会对他产生同情。他走了歪路,但本质上还是个好人。他只是想办好事而已。
然而,这件案子恰恰揭示了故事的另一面:没有一个骗子像他们表现的那样无辜。那家公司彻查了此事的全部细节,以确定这名CFO不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失。“结果发现,他在第一次伪造财报后不久就开始盗用公司信用卡,挪用公款数额高达数十万美元。”那名律师说,“我对他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在我眼中本来是一个竭力想挽回失误又不想弄丢工作的人。然而,在犯下第一个错误后,再犯接下来的错误就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