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世界里,欺骗也同样普遍。从事相关研究长达40多年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Robert Feldman)指出,我们在与陌生人或仅有点头之交的人谈话时,平均每10分钟就要说谎3次。在这短短10分钟里,几乎没有人能够不说一句谎话,还有的人可能说谎多达12次。比如,我可能会提起与对方见面是多么愉快——而实际上我根本不这样想。我可能会接着说,我是在波士顿长大的——这严格说来也是个谎话,因为我实际上是在距离波士顿大约40分钟车程的一座小镇长大的。我可能还会说,对方的工作听起来非常吸引人,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要不然,我就会夸赞他的(死气沉沉的)领带或是(难看至极的)衬衫。如果对方提到自己很喜欢市中心的一家餐馆,而我在那里吃饭的经历却非常糟糕,我很可能会点头称是:啊,那家餐厅真不错。相信我吧:我们在说谎的时候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用研究情感表达,特别是谎言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的话说,“谎言无处不在”。
我们会在几乎任何情况下说谎——费尔德曼的研究发现,从最亲密的关系(婚姻)到完全的陌生人之间都充满了频繁的谎言。一些谎言无关紧要(“你看上去瘦了一点儿”),一些谎言则相当严重(“我没和她上床”)。这些谎言有时是无害的,有时则不然。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说谎。在一系列针对3岁儿童的研究中,发展心理学家们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在他们背后放上一个新玩具,但不许孩子们回头看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很少有孩子能抵抗住诱惑,坚持不回头(在33个孩子中只有4个做到了),而超过一半的孩子谎称自己没有回头看。接下来的测试换上了年龄稍大的孩子。这些5岁孩子的表现更加糟糕:所有人都看了,所有人都撒谎了。
我们长大成人后,这些习惯被保留了下来。有些时候我们说的谎话比“你穿这件裙子真好看”恶劣得多。保险研究委员会指出,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认为,为了补偿免赔额而提高索赔额是正当的。这看上去也许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欺诈——软性欺诈。在填写纳税申报单的时候耍一点花招算不算欺诈呢?你也许会说,这是对政府苛捐杂税的反抗,而且他人肯定做得更过分——瞧瞧那些大企业的逃税花招吧!但是,只要你故意瞒报,哪怕是一美元,也算是不折不扣的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