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玛丽亚·康妮科娃​

他们是犯罪界的贵族。

——戴维·莫勒(David Maurer)

▷引言:shimo.im/docs/47kgMddYnKIggb3V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戴维·莫勒开始发前人未发之覆,对诈骗犯的世界展开深入研究。他简单地把他们称为“犯罪界的贵族”。硬性犯罪——简单粗暴的偷窃、入室盗窃、暴力犯罪和威胁恐吓——这些都与欺诈高手们无关。欺诈游戏是依赖软性技巧的活动,靠的是信任、同情与口才。真正的欺诈高手从不强迫他人做任何事,却会让人成为自掘坟墓的同谋。他们不偷不抢,我们却自愿献出财物。他们不用威胁任何人,我们却编出故事来自己骗自己。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自己愿意相信,而不是因为他人强迫我们这样做。所以,我们甘愿任他们予取予求,双手奉上金钱、荣誉、信任、名声、地位和支持,而丝毫意识不到事情的真相,直到一切已经太晚才追悔莫及。我们迫切需要信仰,我们渴望接受能为我们的世界提供解释的事物。这种需求与渴望无处不在,强烈无比。只要稍加指引,我们就会愿意相信任何事,信任任何人。无论是对阴谋论、超自然事件还是对巫师灵媒,我们轻信的程度似乎是没有底线的。

——「引言」

关注

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的心理学家查尔斯·邦德(Charles Bond)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研究谎言心理学。他在2006年召集了一个研究团队,对来自75个国家的受访者进行了调查。这些受访者使用43种不同的语言。他的目标是要发现是否存在普适性的谎言特征——也就是能让无论文化背景如何的绝大多数人一致认为属于说谎者的特征。在其中一项以来自58个国家的受访者为对象的研究中,调查者对超过2300人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如何知道他人在说谎?”结果,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都提到了“回避注视”。说谎的人不敢看对方的双眼。28%的人提到说谎者神态紧张,四分之一的人提到说谎者前言不搭后语,还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说谎者会做出让自己露馅的动作。略超过五分之一的人认为面部表情与叙述不连贯出卖了说谎者。近五分之一的人则认为说谎者会使用“呃”“啊”这样的语气词,而且说话结结巴巴。同时,他们还会脸红,他们的不诚实会表现在脸上。
另一项实验过程相反。在这项测试中,受试者要从一系列行为中找出他们认为与说谎有关的行为。结果,近四分之三的人选择了回避注视,三分之二的人选择了改变姿势,另有三分之二的人选择触碰自己身体或是搔痒。62%的人指出,说谎者会把故事讲得很长。参与这项测试的人来自63个国家。
的确,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对谎言有着普遍的认识。唯一的问题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利安娜·滕·布林科(Leanne ten Brinke)主要研究欺诈行为。她指出:“实证文献无法证明这些认识的正确性。”这些认识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它们符合我们对说谎者表现的预期。我们希望说谎者能表现出坐立不安、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脸红心跳等等特征。我们希望说谎者眼神飘忽不定。他们理应感到羞耻,想拼命躲藏。5岁的儿童都知道,东张西望是说谎的标志。实际上,如果事先知道某人在说谎,我们会更容易发现这个人故意避免注视我们,但这种预期与说谎者的实际行为不符。我们希望他们感到羞耻,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有这种感觉,也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把这种感觉完美地隐藏起来。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