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认为,容易受骗的人有一些鲜明特征。北美商业促进会的代表们曾接受一项调查,调查内容显示了诈骗案受害者与非受害者之间的区别。调查结果显示出了一些规律。容易上当、对他人天生信任、耽于幻想与贪婪被认为是受害者有别于与其他人的几项特质。此外,受害者还被认为不太聪明、受教育程度较低、较为贫穷、容易冲动、知识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较低。另外,年龄较大者也更容易受骗:老奶奶总比年轻人好愚弄。但这些看法都是正确的吗?
结果发现,一个顶级骗术高手能把上面所有的看法都推翻。我们自以为对受害者的特征了如指掌,自以为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成为骗子的目标——这些想法错得离谱。
2014年,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向美国12个州的1.1万余名成年人发出了调查问卷,旨在发现容易成为网络诈骗受害者的人群具有哪些特点。结果发现,受害者的一些行为具有普遍性,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尤为如此。受害者的网络活动更加活跃,在社交媒体上会透露自己的更多信息——不光是出生日期、电话号码这种隐私,还有他们的日常活动、地理位置和日程安排,包括去餐厅或商店的签到与推特信息等。这让骗子很容易就能假装认识他们。在一些案例里,骗子甚至直接冒用了他们的身份。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需要避免的行为都可以算是踩进了典型的网络陷阱:点击弹出的窗口(不要点),打开未知发送者发来的电子邮件(不要打开),使用在线拍卖网站(这有点复杂——有些网站是合法的),接受免费试用请求(不是个好主意),下载应用程序(除非你知道是什么程序并且信任来源,否则不要下载),以及使用在线支付网站(这个也很复杂——很多支付网站是安全的,但安全链接一旦失效就要小心了)。
问题在于,这个清单只能代表一部分非常具体的骗术,而且这些活动的应用范围远比实际的骗局大得多。研究发现了15种与网络欺诈相关的行为,而每5个经常上网的美国人中就有1个——也就是大约3410万人——进行过其中7种以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