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玛丽亚·康妮科娃​

他们是犯罪界的贵族。

——戴维·莫勒(David Maurer)

▷引言:shimo.im/docs/47kgMddYnKIggb3V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戴维·莫勒开始发前人未发之覆,对诈骗犯的世界展开深入研究。他简单地把他们称为“犯罪界的贵族”。硬性犯罪——简单粗暴的偷窃、入室盗窃、暴力犯罪和威胁恐吓——这些都与欺诈高手们无关。欺诈游戏是依赖软性技巧的活动,靠的是信任、同情与口才。真正的欺诈高手从不强迫他人做任何事,却会让人成为自掘坟墓的同谋。他们不偷不抢,我们却自愿献出财物。他们不用威胁任何人,我们却编出故事来自己骗自己。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自己愿意相信,而不是因为他人强迫我们这样做。所以,我们甘愿任他们予取予求,双手奉上金钱、荣誉、信任、名声、地位和支持,而丝毫意识不到事情的真相,直到一切已经太晚才追悔莫及。我们迫切需要信仰,我们渴望接受能为我们的世界提供解释的事物。这种需求与渴望无处不在,强烈无比。只要稍加指引,我们就会愿意相信任何事,信任任何人。无论是对阴谋论、超自然事件还是对巫师灵媒,我们轻信的程度似乎是没有底线的。

——「引言」

关注

在1967年冬天,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Robert Zajonc)在俄勒冈州科瓦利斯的报纸上读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篇文章称,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一名神秘人物持续出现在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辩论基础课上。这名人物的装束奇特异常,用一只黑色口袋罩住了全身。他——抑或是她?——身上唯一可见的部分是一双裸露的脚。每节课上,这个人都安静地坐在教室后排的桌旁。只有讲课的教授查尔斯·戈特辛格(Charles Goetzinger)知道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学生们则管这个人叫“黑口袋”。
尽管这件事非常奇怪,但扎荣茨感兴趣的不是这一点。戈特辛格对学生们的反应的描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位教授表示,他们“对‘黑口袋’的态度从敌视变成好奇,最终变成了友好”。“黑口袋”没有做过任何事,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没有和任何学生产生互动。但学生们对他的印象还是发生了转变。扎荣茨不禁好奇,这是不是因为学生们习惯了他(事后证明,确实是“他”)的存在,而这种习惯正是他们对他变得友善的原因呢?
这种想法并不新鲜。1903年,麦克斯·迈尔(Max Meyer)对他的学生们反复播放了12到15遍某种东方音乐。结果发现,播放次数越多,学生们就越喜欢这种音乐。这种效果后来又在古典音乐、异常的色彩组合甚至是教室座位等方面得到了印证。(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人们通常会选择同样的座位,尽管并没有受到强制安排?)这就是“习惯成自然”。但这些都是有意识的习惯。扎荣茨感兴趣的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人们是否也会形成同样的习惯呢?
1968年,扎荣茨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成为被广告从业者、市场营销人员以及料敌机先的骗子奉为圭臬的无上法则。首先,扎荣茨向参与研究的志愿者展示了一系列图片,包括毫无意义的土耳其语生造词、看起来像汉字的方块字与照片。然后,他测试了志愿者对这些图片的喜爱程度。他发现,志愿者看到图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些图片。然后,他又通过快速交替展示的幻灯片得到了同样的发现。这些幻灯片出现与消失的速度非常快,志愿者来不及看清图片的内容,也不知道图片出现的次数。结果志愿者们总是会选出他们看过的图片,并表示他们更喜欢这些图片,尽管他们并不记得自己是否看过这些,也说不出哪些图片是自己看过的,哪些是没有看过的。扎荣茨把这种现象称为“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即熟悉会导致好感产生,而好感会给料敌机先的成功带来关键的信息。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