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心理学家乔尔·布鲁克纳(Joel Brockner)指出,有一种街头骗子最爱用的方法,他称之为“一分钱也有用”(even-a-penny-would-help)。这种方法与“登门槛”策略类似,靠微不足道的要求获取巨大的利益。但两者不可混淆,在使用“一分钱也有用”方法时,你不需要提出两种不同级别的要求。一个被称为“正当化效应”的现象在这里起了作用。极少量的金钱要求让你在他人眼中变得正当。如果你是个骗子,一定会要更多钱,不是吗?得到一分钱就很满意的怎么会是骗子呢?对组织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只想要小额捐款——1美元或是类似微不足道的数额——他人就会觉得你费了很大功夫,只为很少的回报,一定不是那种想要坑蒙拐骗的人。
格拉菲拉·罗萨尔斯(Glafira Rosales)是20世纪最大艺术品欺诈案的主角。她在20年的时间里,把数十幅表现主义抽象画作的赝品卖给了不知情的买家。她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帮她销售这些赝品的是曼哈顿历史最悠久的画廊——诺德勒画廊(Knoedler Gallery)。为什么诺德勒会相信她呢?原因有很多(在下一章中会详细分析),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画廊前总监安·弗里德曼(Ann Freedman)看来,是罗萨尔斯对金钱不在乎的态度。这似乎是对她诚实品质的证明。“她不在乎画能卖多少钱。”弗里德曼对我说,“她总是很安静,一点也不急。她相信我的判断。”她对弗里德曼说,只要画作卖出“合适”的价钱,她就很满意了——至于什么价钱合适,她相信弗里德曼可以做主。当然,你可以想到,在这种“一分钱也有用”的情景下,最后卖出的价钱会变高,而且高得不是一星半点。卖出的画作越多,其来源就显得越正当,画作的售价就越高,罗萨尔斯及其同伙博甘迪诺兄弟赚的钱也就越多。这套方法非常有效,但如果一开始不是起步于一个谦卑的请求,这一切也都无从谈起。这是一个高手布下的圈套。
类似的一个方法是西奥迪尼提出的“虚报低价”策略。使用这个方法时,骗子要先对潜在受害者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当对方照做时,就提高要求的难度。一名汽车销售员可以先为某种车款报出低价,一旦买家对真车表现出了兴趣——这辆车与销售员报价的车款型号不同——他就开始抬高价格了,“实际上,先生,这个型号的车还包括……”如此等等。这一招只有在受害者在做最初决定时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才有效。如果受害者感到被逼迫或催促,这招就不灵了。这取决于骗子的诱导与转向。先放出诱饵,再换成其他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古老的骗局——拉结和利亚用的也是这一招。你看上的是一个,但得到的却是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