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14日,《伦敦晚旗报》(London Evening Standard)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少年——后来证明就是布朗——的所作所为超出了年少胡闹的限度。这名18岁的年轻人让信用卡公司相信他是贵族成员。他谎称有勋爵爵位,在政府部门工作,年薪8.6万英镑,在2002年11月就拥有了第一张美国运通卡。信用卡公司没有做最基础的背景调查,因为他们相信了贵族身份的权威,不想冒险质疑一位绅士的话,不然就太不得体了。
在收到新信用卡一个月后,布朗去湖区度过圣诞假期。在五天的行程中,他住的是五星级酒店,开的是租金500英镑一天的豪华轿车。但对品位不凡的贵族青年来说,这个地方显得太土气了。因此,在2月份,我们这位“阿德布莱金的布朗勋爵”开始乘坐头等舱游览英格兰和苏格兰。他对食物、香槟和法国白兰地的品位极佳。很快,他就因为铺张浪费的饮食和比账单更慷慨的小费而出了名。信用卡账单堆积如山,而仍然没有人质疑——至少没人追根究底——这位年轻的爵爷到底能否偿清账单。毕竟,他是贵族,是顶级俱乐部的成员。这种关系会带来权力。人们都希望掌权者能喜欢自己,而不是认为自己很小气、疑神疑鬼,所以人们就会把怀疑埋在心里——就像在此之后,侯爵夫人在失去铜猪雕像时会做的那样。
布朗勋爵的行径远未结束。他会时不时进入伦敦,下榻在知名的梅宝尼克拉里奇酒店。现在他除了美国运通卡,还有一张巴克莱银行的信用卡——第一次办理成功后,办信用卡就越来越容易了。他在英国葡萄酒业连锁巨头奥德宾斯购买了数百英镑的红酒和烈酒,还在酒店周围的美黑美容院一掷千金。当然,他可不能脸色苍白地上镜。
与此同时,账单如雪片般飞来,还款却迟迟未见。局面到了临界点,这时,贵族身份也失效了。这是生意,有借就要有还。权威在这时候也没用了。很快,美国运通公司发布了一张“通缉”广告,寻找这个欠款1.8万英镑的持卡人。2003年8月15日,布朗在普利茅斯火车站登上了一辆列车,检票员认出了他。勋爵阁下到达伦敦时,警车已经在等着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