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玛丽亚·康妮科娃​

他们是犯罪界的贵族。

——戴维·莫勒(David Maurer)

▷引言:shimo.im/docs/47kgMddYnKIggb3V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戴维·莫勒开始发前人未发之覆,对诈骗犯的世界展开深入研究。他简单地把他们称为“犯罪界的贵族”。硬性犯罪——简单粗暴的偷窃、入室盗窃、暴力犯罪和威胁恐吓——这些都与欺诈高手们无关。欺诈游戏是依赖软性技巧的活动,靠的是信任、同情与口才。真正的欺诈高手从不强迫他人做任何事,却会让人成为自掘坟墓的同谋。他们不偷不抢,我们却自愿献出财物。他们不用威胁任何人,我们却编出故事来自己骗自己。我们相信,是因为我们自己愿意相信,而不是因为他人强迫我们这样做。所以,我们甘愿任他们予取予求,双手奉上金钱、荣誉、信任、名声、地位和支持,而丝毫意识不到事情的真相,直到一切已经太晚才追悔莫及。我们迫切需要信仰,我们渴望接受能为我们的世界提供解释的事物。这种需求与渴望无处不在,强烈无比。只要稍加指引,我们就会愿意相信任何事,信任任何人。无论是对阴谋论、超自然事件还是对巫师灵媒,我们轻信的程度似乎是没有底线的。

——「引言」

关注

骗子甚至会通过限制选项来影响我们的选择,这利用的是默认效应。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柯蒂斯·霍格威特(Curtis Haugtvedt)对劝说技巧,特别是对谈话与互动,以及互联网、广播、电视和书籍对我们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研究。他发现,一些特性可以让信息更容易达到效果,其中一条就是对选择本身的限制。我们通常喜欢限制选择的数量。如果面对太多选择,我们就会摇摇头走开了,这就是所谓选择性疲劳。但是,如果一个劝说性的说法会引起强烈的负面反应——“你根本没有选择”——那么这个说法就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从而更容易被人记住。如果一个说法看上去很有说服力——“你的孙女遇到了麻烦,你没有选择,必须马上寄钱过去帮她”——我们会更倾向于被这个说法打动,而不是停下来仔细思考其他可能。如果一个骗子代替我们做了决定,并让它看起来是我们自己的主意,而其实我们还没有下定决心,这时候情况就对骗子有利了。比如直接寄到你家门口的杂志或者产品,或者已经被你找到的钱包——你甚至想都不用想,就会把钱包还回去。
霍格威特指出,另一项有效的策略就是尽可能多准备信息,确保提前留下第一印象。也就是说,尽早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让你的目标朝着特定的方向思考问题。然后,当骗子提出一项建议时,受害者已经考虑过这个建议了,尽管这种考虑可能是无意识的。这时,受害者会感觉两个人想到一块儿去了。
预先准备信息这一招非常有效,因为它利用的是我们已经熟悉的一种心理:因为熟悉而产生的轻松感。不经意间提到某件事,然后过一段时间——几天后尤其有效——当你再详细提起这件事时,它就会显得更具说服力了。这种现象被称为“真相的错觉”(illusion of truth):如果我们对某事感到熟悉,就会更容易认为这件事是真的。
骗子常常会用“想想这样的场景”“想象一下吧”这种措辞开头,比如,让你想象你中了大奖去领奖的场景。你要拿这笔钱去干什么?要怎么花钱?要去哪里?转眼间,你就来到了温暖的海滩,或是徜徉于巴黎的街头。西奥迪尼在一项研究中让参与者观看有线电视广告。一个月后,比起单纯被告知有线电视的好处的人,在那些被要求“想象你能得到的好处”的人中,付费订阅有线电视的人数多得多。“想象一下某事的好处”这种伏笔可以在提出任何具体建议之前就早早埋下。在对方意识到你在兜售任何东西之前,说出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就是设下了圈套。这样一来,当你抛出真正的建议时,对方就会认为这是来自他自己的主动想法(这招除了在骗局中很常用,还是夫妻间常用的小把戏)。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