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阿尔特曼(Tyler Alterman)曾是一名心理学系学生,后来成为旧金山湾区的企业家。他在还不到合法饮酒年龄时,曾试图进入芝加哥的一家酒吧。他当时没用伪造的身份证,而是完全依靠一套心理学策略——所谓“吸引注意法”。这很简单。他用大量的信息把门卫搞糊涂了,让他顾不上看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你好啊,兄弟。”他开口对门卫说。在门卫回应之前,他就提出了一项完全无关的要求:“你知道哪儿有卖肉桂味脆角吗?”这时,他递上了自己的身份证,上面显示他不到21岁。“我女朋友超爱吃肉桂味脆角,我答应她要给她买的。”门卫把身份证还给了他。“附近有卖这玩意儿的商店吗?”门卫终于有机会回答他了:“肉桂味脆角吗?没有,帮不了你。”这时,泰勒已经进酒吧了。他成功地增加了门卫的认知负荷。这一招他在大学中用了很多次,频频奏效。这种圈套完全建立在呈现形式之上,效果好得惊人。
达伦·布朗(Derren Brown)是英国最著名的魔术师之一。2007年,他用同样的方法在纽约大显身手。他证明了只要给人们施加足够的认知负荷,他们甚至不会注意你用白纸付账。他的第一站是一家卖鱼的摊位,目标是带走三片比目鱼肉。“这地方真不赖。您是本地人吗?您住在这儿多久啦?”布朗在挑选鱼肉时柔声问道。店主答道,住了20年了。“一共多少钱——18.55美元吗?”布朗问了两遍,然后突然说起了地铁。“我觉得坐地铁有点吓人。我不爱坐地铁。别人跟我说,坐吧,没问题。”这时他伸手付账。“您之前住在哪儿?斯塔顿岛吗?就在那边,是吧?好了,谢谢您。”他出门走人,带走的是鱼肉,留下的是一沓白纸。同样的场景在珠宝店再次上演:这次带走的是一枚价值4500美元的铂金戒指,留下的还是白纸。只有一个人没被布朗的花招骗过,那是个卖热狗的小贩。他一接过白纸就破口大骂:“你这个混蛋!”布朗只好灰溜溜地走开了。
当我们的思维遭遇信息轰炸时,还会出现别的问题。心理学家凯瑟琳·米尔克曼(Katherine Milkman)发现,当我们要考虑的事过多时,会更容易决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自己应做的事,这两者往往互相矛盾。而即便没有外力的影响,我们也很难选择去做“应做的事”,比如存钱、锻炼、签合同的时候阅读细则、控制我们的脾气等。理性的“应做”往往会让步于感性的“想做”。我们“想”花钱而不是存钱,“想”暴饮暴食而不是保持体形,“想”尽快得到这样东西而不管后续的麻烦,“想”发泄脾气而不是控制自己。
@blanc67 学到了 😂 甚至可以骗人
@blanc67 学到了 😂 甚至可以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