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门:感官的故事》【英】阿什利·沃德
▷前言:https://shimo.im/docs/VMAPLBVep2FmpnAg/
我的感觉在为你歌唱。你的形象和声音是它的歌词,你的气味和触感是它的旋律。你的和弦包围着我,你就是我的世界。
——庞金(Punkin)
水蛭一类的动物向来能感知气压的变化,在维多利亚时代,就有一位名字应景的发明家乔治·好天气(George Merryweather)妥善利用了它们的这种能力。他发明了一部预测装置叫“风暴预言机”(Tempest Prognosticator),试着用它预测暴风雨天气。这台预言机的外观像一部微型旋转木马,不过围成一圈的不是木马,而是一只只小瓶子,每只里都住着一条水蛭。在自然生境中,这些动物会躲在潮湿的庇护所内等待潮湿天气,一到下雨它们就起兴致,有雷暴时更兴奋难抑。在好天气先生的这部装置里,低压锋面会撩拨得水蛭沿玻璃瓶壁向上攀爬。这个动作又会打破机关的平衡,晃响一只铃铛,警示附近的人。这是个巧妙的主意,发明家先生也向海岸警卫队卖力推销了它,但并未成功。不过他总算是有幸在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上看见了它的展出。
除了水蛭,还有许多动物也对天气变化敏感。在法国部分地区,农民们一度在玻璃罐里养青蛙,正是要利用这种两栖动物在下雨前会发出一串呱呱叫声的天性。许多植物同样擅长预测天气:三叶草会在阵雨前小心地收拢叶片保护自己,万寿菊、向日葵和琉璃蘩蒌也会收起花瓣,许是为了保持花粉干燥。我们早就知道,人类也会在气压低时感觉不适,尤其是偏头痛、风湿病和慢性疼痛,似乎都会赶巧似的随气压降低而加剧。其中的原因我们还不清楚,或许是低气压使身体分泌应激激素,加剧神经活动,由此使人对疼痛更为敏感。至于这在严格意义上能否算一种“感觉”,仍是一个问题,部分是因为人体内应该说没有专门针对气压的感受器。尽管如此,我们知道至少在小鼠身上,气压变化会激起内耳的神经活动,或许人体也有类似机制。
暴风雨不仅伴随着气压波动,还会产生电气干扰。蜜蜂对此就很警觉,雷暴来临前它们会全速撤回巢内。对电场的觉察,即所谓的“电感受”(electroreception),也构成了蜜蜂觅食策略的一个环节。和其他昆虫一样,蜜蜂扇动翅膀时,体内会积累一小股静电,等它们降到一朵花上,这个电荷就会转移到植株上停留一段时间,再通过茎秆缓缓导入土壤。其他四处采蜜的蜜蜂能探测到先前的觅食者留下的电活动,它们有时会明智地避开一株带电荷的植物,因为先前的访客多半已将花蜜采走大半。
严格来说,蜜蜂对电的觉察还算不上电感受,因为它们仍是通过触觉感知电力;但许多别的动物的确有专门分辨电场的传感器。在这方面,鲨鱼是出名的好手,它们在水中巡游时会留意周围电荷的脉冲和嗡鸣。一条小鱼可以躲到鲨鱼看不见的地方,但绝对无法阻止自身发出电压微弱的神经能量进而向鲨鱼暴露位置。类似地,在哺乳动物中,海豚和卵生的单孔目也能瞄准活猎物散发的电场。在澳大利亚的溪流和死水潭中,奇妙的鸭嘴兽就是狩猎的高手。这些地方有时候水体浑浊,但这对鸭嘴兽而言并非障碍,它们的鸭嘴上布满感受器,能在浊如肉汁的水里找到可口的无脊椎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