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巴黎,金鸡大街,早上七点钟。街上传来几声愤怒又略带气哽的尖叫。在我住的地方对面经营一家小旅馆的蒙西太太走到人行道上,和住在三楼的一个房客吵架。她光着脚丫,趿着一双木屐,披散着一头灰发。
蒙西太太骂道:“臭婊子!臭婊子!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不要把虫子碾死在墙纸上。你以为你把整个旅馆买下来了吗?你怎么就不能和别人一样把它们扔出窗外呢?他妈的,你这个贱货!”
住在三楼的女人回了一句:“母牛!”
接着,两人闹哄哄地吵了起来。街道两边的窗户都打开了,半条街的人加入了争吵之中,一直吵了十分钟,然后戛然而止,因为有一队骑兵经过,大家都停了下来,观望着他们。
我将这一幕情景记录下来,为的是让读者了解金鸡大街的风貌。虽然这里发生的事情不单单只有吵架——不过,几乎每天早上这样的争吵起码得发生一次以上。除了吵架,还有街头小贩落寞的叫卖声和小孩子们在鹅卵石街道上追逐橘子皮的戏耍声。到了晚上则响起高昂的歌唱声,垃圾车经过时留下一股恶臭,这就是整条街的风貌。

关注

▷背景介绍:

1927年,奥威尔辞去英国驻印度皇家警察的职位,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同年底,奥威尔搬到伦敦,为几份报刊撰写文章,同时在伦敦和周边地区调查流浪汉的生活状况,为撰写杂文《班房》收集素材,而这些内容也用在了《巴黎伦敦落魄记》的后半部分中。1928年春天奥威尔客居巴黎,因为那里较低的生活成本和波希米亚式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许多有志于创作的青年人。他生活在巴黎的拉丁区,美国作家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当时也住在同一区。而俄国十月革命后,许多俄国流民也来到巴黎避难。在巴黎期间,奥威尔继续写书,并在先锋派杂志发表了几篇文章。
1929年3月,奥威尔患病,而且不久后他放在寄宿旅馆里的钱物被偷走了。为了生计,他到一间餐馆当洗碗工。1929年8月,《班房》被伦敦的《艾德菲报》刊登发表。1929年2月,奥威尔离开巴黎,回到英国,与父母在南沃尔德一同居住,为一个残疾小孩担任家庭教师。1931年八九月间,奥威尔曾到肯特郡干采摘啤酒花的工作。《巴黎伦敦落魄记》的原本取名为《一个洗碗工的日记》,完稿于1930年,材料只限于巴黎的经历。屡次投稿未被采纳后,奥威尔对这部作品非常失望,将打印的手稿丢弃在朋友美宝·菲尔兹家中,后者将手稿拿给文稿代理人列奥纳德·摩尔,投给新成立的维克多·戈兰兹出版社,老板维克多·戈兰兹决定出版此书,但条件是将文中粗俗的字眼和人名的影射删掉,并模仿《双城记》增加伦敦的内容,将书名改为《巴黎伦敦落魄记》,并定下笔名乔治·奥威尔,以免家人因为看到他以“流浪汉”的身份生活过的经历而蒙羞。《巴黎伦敦落魄记》于1933年1月9日出版,并得到多位知名作家如戴伊·刘易斯、约翰·博伊顿·普雷斯利、威廉·亨利·戴维斯的正面评价。1933年6月30日,美国的哈珀斯兄弟出版社也出版了该书。1935年5月2日,法国的伽里玛出版社出版了热内-诺尔·兰博特与格温·吉尔伯特翻译的法文译本,奥威尔撰写了序文。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