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以那位不世出的天才收尾,他在各种绘画技法中糅合了晚期哥特艺术的破坏性要素,他在某种无意义的无秩序中摧毁了这座巨大的恶魔“逆宇宙”,也就是地狱的秩序。他就是耶罗尼米斯·博斯。他在幻想性的泛恶魔主义世界中描画出无一人可获救赎的“最后的审判”图景,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他人无法企及的奇迹。无论是《七宗罪》(普拉多美术馆)的细节,还是《最后的审判》三联画(维也纳美术学院)的中幅,甚至是那些绚烂多彩的未完成习作(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无一不是在向我们确认一个“没有善人”的奇妙世界的存在。
博斯是异端画家的说法流传甚广,无论此说成立与否,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确实随处可见恶的原理战胜了神的原理。基督置身于这场邪恶与淫秽的混沌旋涡之外,谁也不知道他因何而现身,仿佛与人类世界毫无关联。曾经在所有审判画中必会出现的天国的荣耀入口也已消失,某种普遍性的恶意促使奇怪的生物和疯狂的人类充斥整个空间。若将目光从这片拥挤喧嚣得几无立锥之地的地狱转向天国,会发现那里是如此闲散静谧,以至于让人感到一丝害怕。
耶罗尼米斯·博斯,《最后的审判》(局部),1482年,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于是,一般认为,博斯无意在画作中表现“救赎”,但是安德烈·布勒东认为,博斯那如梦似幻的爱欲——在后期作品《人间乐园》中尤为明显——是对人类进行物质化,对物质进行无差别的泛性化(universelle sexualité)的诺斯替魔法思想的实践。因此,“想必博斯深信,即使不借助理性的净化,只要能够在一幅作品中实现善与恶的完全开放与和解,他就可以使自己获得救赎”(《魔法艺术》)。如此说来,博斯的世界尽管是恶魔性的,却不曾描绘过任何残酷或者悲惨的行为。我们很容易就能意识到,这是一个充盈着不可思议、纯真无邪童话氛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