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一提,创作过这种具有浓烈的恶魔主义色彩的审判画的画家并非只有博斯一人。早于博斯的扬·凡·爱克在15世纪初创作了《最后的审判》(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博讷的祭坛画恰恰相反,这幅画采用了纵向构图,上方是被众天使围绕的基督,中间是从洞穴爬出的复活者,下方是“骸骨死神”张开巨大的黑色膜质双翼,试图盖住地底的地狱。这着实是构思缜密的三分构图法。罪人们头朝下堕入黑暗的地底,与在那里如爬虫类动物一般蠕动着的恶魔堆在一起,整幅画如同阿钦博尔多的寓意画般纷冗繁杂。
扬·凡·爱克,《最后的审判》(局部),15世纪,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不过,扬·凡·爱克与博斯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的作品保留了相当程度的哥特艺术的图像学传统,而且他把当时在佛兰德民间广为流传的“死亡之舞”的主题纳入画中,将其形象化为极具写实意味的骸骨。然而,中世纪晚期阴郁暗淡的现实主义终将摧毁传统的“最后的审判”图像学结构,正因如此,对16世纪以后奉博斯为先驱、视勃鲁盖尔为鼻祖的恶魔艺术而言,“最后的审判”主题已经再也无法引起艺术家的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