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本名为《恶魔幻影志》的艺术史随笔集,是笔者写于十七年前的作品。1961年3月至10月,分八期连载于艺术杂志《水彩画》。此番作为单行本出版之际,笔者新添了四十页左右的内容,但大体上保持了十七年前的原貌。
桃源社早有将本书结集出版的打算,但由于笔者要么忙得无暇他顾,要么一闲下来便又疏懒怠惰,本书的面世便不得不推迟至今。说实话,笔者很想将这部少作全面推倒重来。十七年前,笔者年不过三十,不顾知识储备与参考文献的匮乏,单凭一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就执意挑战在当时的日本尚无人涉足的领域。如今想来,不曾亲眼见过一座罗曼式教堂却洋洋洒洒写下数万言,不免让人羞惭。
在今日之笔者看来,这部少作多有思虑不周之处,令人不满之处更是俯拾皆是。然而,推倒重来也不太现实。笔者最终决定不做改动,让《恶魔幻影志》保持发表在杂志上的原貌结集出版,因为我今后或许也不会再有做大幅修改的余裕了。思虑不周或者令人不满之处虽然显眼,但当作研究资料来阅读不也有一番意趣吗?
十七年来,笔者一直在收集中世纪恶魔题材绘画作品的相关书籍,如今它们已在我的书房中堆叠成山。在写《恶魔幻影志》之时,笔者未能活用这些沉睡在书房深处的资料便草草让其面世,对此我也深感遗憾。但这实属无可奈何之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对笔者这种不善布局谋篇的人而言,大幅修改书稿实在难办。
这听上去极像在辩解,但《恶魔幻影志》确实是笔者最心爱的作品之一,正因如此,它才迟至今日面世。笔者现在深切地体味到了眼看着掌上明珠嫁为人妇的父亲的心境。出嫁的筹备工作远远谈不上周全,但为了已耐心等待十七年的桃源社的矢贵升司君,笔者也只好微笑着送女儿出嫁。
单行本新添的部分包括第一章《恶魔形象的起源》以及第二章《恶魔的肖像学》的前半篇。这些篇章也是在数年前写下的。

1978年8月

关注

早期基督教艺术借助狮子、鸡蛇、蝮蛇以及龙这四种动物形象来表现恶魔。其中,蛇自古以来就广泛地被认为是纯粹的恶的象征。蛇在《旧约》的夏娃故事中扮演诱惑者的角色,基督教世界以外的许多文明也把蛇作为“伪善”与“女人”的象征。据说恶魔钟情于蛇极其柔软的形体。在中世纪晚期的木版画和细密画所表现的地狱与“圣安东尼的诱惑”主题之中,在朗格多克修道院艺术所复兴的“对奸淫者的惩罚”的古老主题中,蛇的形象经常占据着和罪人、叛教者一样重要的位置。
但丁的地狱中群蛇聚集,它们的职责是捆住犯下盗窃罪之人的双手,撕咬其身体。
他们的双手倒背着被蛇缠住;蛇把尾巴和头顺着他们的腰伸过去,在他们身子前面打成结子。
看哪!一条蛇向一个靠近我们这条堤岸的人猛然一跳,就刺穿了他的脖子和肩膀相连接的地方。(《神曲·地狱篇》:第二十四章)
这种能够用视线杀人的蛇类亲族是名为鸡蛇的怪物。传说有一种公鸡每七年下一次蛋,而如果由蟾蜍来孵化这颗蛋就会生出鸡蛇。虽然鸡蛇在中世纪的动物志中频繁出现,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印度桑吉大佛塔(前1世纪)的怪物雕刻、维鲁巴克沙神庙(约740年)北面墙壁上化作怪异灵鸟的梵天像。但是除了圣瑟韦修道院的柱头以外,鸡蛇在西欧的罗曼式艺术中并不常见。直到很久以后,它才被卡尔帕乔画进《圣乔治屠龙》组画(威尼斯,斯拉夫人的圣乔治会堂)中,但是此时的鸡蛇形象已经落入类型化的窠臼,13世纪学者赋予它的凶残特征早已荡然无存。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