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本名为《恶魔幻影志》的艺术史随笔集,是笔者写于十七年前的作品。1961年3月至10月,分八期连载于艺术杂志《水彩画》。此番作为单行本出版之际,笔者新添了四十页左右的内容,但大体上保持了十七年前的原貌。
桃源社早有将本书结集出版的打算,但由于笔者要么忙得无暇他顾,要么一闲下来便又疏懒怠惰,本书的面世便不得不推迟至今。说实话,笔者很想将这部少作全面推倒重来。十七年前,笔者年不过三十,不顾知识储备与参考文献的匮乏,单凭一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就执意挑战在当时的日本尚无人涉足的领域。如今想来,不曾亲眼见过一座罗曼式教堂却洋洋洒洒写下数万言,不免让人羞惭。
在今日之笔者看来,这部少作多有思虑不周之处,令人不满之处更是俯拾皆是。然而,推倒重来也不太现实。笔者最终决定不做改动,让《恶魔幻影志》保持发表在杂志上的原貌结集出版,因为我今后或许也不会再有做大幅修改的余裕了。思虑不周或者令人不满之处虽然显眼,但当作研究资料来阅读不也有一番意趣吗?
十七年来,笔者一直在收集中世纪恶魔题材绘画作品的相关书籍,如今它们已在我的书房中堆叠成山。在写《恶魔幻影志》之时,笔者未能活用这些沉睡在书房深处的资料便草草让其面世,对此我也深感遗憾。但这实属无可奈何之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对笔者这种不善布局谋篇的人而言,大幅修改书稿实在难办。
这听上去极像在辩解,但《恶魔幻影志》确实是笔者最心爱的作品之一,正因如此,它才迟至今日面世。笔者现在深切地体味到了眼看着掌上明珠嫁为人妇的父亲的心境。出嫁的筹备工作远远谈不上周全,但为了已耐心等待十七年的桃源社的矢贵升司君,笔者也只好微笑着送女儿出嫁。
单行本新添的部分包括第一章《恶魔形象的起源》以及第二章《恶魔的肖像学》的前半篇。这些篇章也是在数年前写下的。

1978年8月

关注

在众多的恶魔中,贝尔纳多·帕伦蒂诺(Bernardo Parentino)的作品(16世纪初,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中恶魔形象的怪异程度可谓无与伦比。它们虽然仍呈现出人类的体态相貌,但其独具一格之处在于,靠近圣人的两头恶魔仿佛佩戴着非洲土著的面具或者日本的狮子假面。因此,追求恐怖的艺术家帕伦蒂诺所表现出的卓越独创性理应得到认可。
化身为“面具”的恶魔性事物精确地捕捉了画家们的处境。面具是用于遮蔽人性、将幻影渗透入生命的巫术性小道具。作为“模仿神的猴子”的恶魔戴上面具后又会发生什么呢?存在与非存在、现实与虚妄之间的普遍关系必定会受到更加复杂的增幅作用的影响。对有意制造暧昧意识的恶魔而言,凡此种种正合其意。即使对我们人类而言,戴面具的恶魔也要比挥舞棍棒的人形恶魔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意大利画家不喜欢超自然的角度,他们更愿意从自然的角度审视“恶”。帕伦蒂诺在这一点上显然是异类,他更像是一个来自德意志的画家。画面左侧的角落里蹲踞着一头怪物,身体像骸骨般历历可见,它把弥撒祈祷经书捧在手上,仿佛在嘲笑一般歪扭着下颌。右上方的岩石上有一头背对着我们的恶魔,恶臭的液体从肛门往下流成一条直线。更有甚者,请细心观察位于画面中心的恶魔,看它那毛发浓密的腰部和袒露在外的阴茎……

贝尔纳多·帕伦蒂诺,《圣安东尼的诱惑》(局部),16世纪初,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蹲踞在画面左侧角落里的骸骨恶魔,贝尔纳多·帕伦蒂诺,《圣安东尼的诱惑》(局部),16世纪初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