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马勒提出过一个大胆的假说:15世纪艺术作品的母题大多是对当时流行的戏剧的模仿。就连反对此说的赫伊津哈也不得不承认,壁画与木版画中“死亡之舞”的母题在当时的戏剧中屡屡出现。“死亡之舞”是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丑恶的主题,其流行恐怕不止于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它依然盛行,甚至在19世纪以后仍被用作绘画、散文(歌德)与音乐(圣桑)的题材。据说“死亡之舞”的起源是托钵修会布道的间歇上演的默剧(pantomime)和活人画(tableau vivant)。
在“骸骨问答”的主题中,死亡对生者的态度是极为温驯的,而且表现出了一种说教性;而在“死亡之舞”的主题中,死亡变得充满诱惑和暴力。人类与死亡携手起舞,仿佛在迷醉中被引向冥界。“骸骨问答”主题中的寂静氛围已全然不见,对现实世界的嘲笑、讥讽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躁狂氛围弥漫于所有艺术中。以尸骸形象现身的“死亡”混入所有阶级的人群当中,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乡野村夫,莫不与其一同舞蹈、一同痴醉。“死亡之舞”就是这样一场魔法宴会。
“死亡之舞”的造型表现起源于15世纪。巴黎的圣婴教堂公墓的柱廊上有一幅创作于1424年的壁画,这或许是该主题在艺术中的首次登场,但可惜的是,这幅壁画在17世纪被毁坏了。之后,伦敦、法国北部的凯尔马里、德意志北部的吕贝克、法国中部的拉谢斯迪约和瑞士的巴塞尔的教堂中相继出现了同一主题的壁画(均出现于15世纪后半叶)。据说居伊·马尔尚创作于 1485年的木版画《死亡之舞》初版插画也模仿了巴黎圣婴教堂公墓的壁画。次年,马尔尚的第二版插画面世,《女人们的死亡之舞》也在同一时期出版。对这些木版画的成功嫉妒不已的韦拉尔在1492年出版了自己的仿作。16世纪的霍尔拜因的木版画《死亡历书》显然也受到法国插画本的影响。他的“死亡之舞”以《死亡幻影》为题,于1538年出版于里昂。
在拉谢斯迪约教会的稚拙壁画中,衣衫褴褛的“死亡”还没有彻底风化为骸骨,尸身的肉还没有剥离干净。“死亡”与身着华冠丽服的生者——贵族、贵妇人和修道士——一对一地手挽手,跳起了动作夸张的舞蹈。一言以蔽之,所谓的“死亡之舞”从一开始就是亡者的圆舞,而绝非骸骨的舞蹈。歌德在观看了古代意大利库迈的石棺浮雕之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5世纪的“死亡之舞”与罗马时代的石棺、博斯科雷亚莱出土的银器(卢浮宫博物馆)中描绘的亡灵群舞之间具有一种奇妙的类同关系,这些舞蹈的主角从来都不是骸骨和死神。直到1500年左右,骸骨才在霍尔拜因的画作中首次担任舞者这一主要角色。
死亡之舞,15世纪末,《纽伦堡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