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之战》【英】彼得·克劳福德
▷历代君主(如图)
▷导言:https://shimo.im/docs/0l3NMgP2vouYVXAR/
●第1章 走向公元600年的罗马与萨珊
●第2章 篡位者之战与希拉克略起义
●第3章 “老兵出阵”
●第4章 “攻城槌已触墙”
●第5章 新来挑战者
●第6章 伊斯兰风暴
●第7章 穆斯林战兽肆虐(636)
●第8章 告别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
●第9章 夺罗马粮仓,断波斯国祚
●第10章 国主俱亡,三神存二,一雄胜出
●第11章 盛宴继续:从大西洋到印度洋
《战略》将步兵分为三类:重装步兵、轻装步兵、箭矢步兵。每名士卒留短发,披斗篷,着束腰外衣,穿厚底耐磨钉鞋。重装步兵相当于昔日的军团士卒,武器有剑、矛、短标枪及铅头标枪,护具有头盔和大型椭圆盾牌。暴露于阵前和侧翼的士卒著铠甲和胫甲。轻装步兵装备类似,有小标枪、矛、铅头标枪与投石器,而防护较少。步兵亦有大量弓弩娴熟的射手。但射手同样善用盾牌、标枪和投石器,足见其既能远攻,也可近战。
步兵还有战术细分。其基本单位是十六夫队。四个十六夫队组成六十四人的翼形队,两个翼形队组成百夫队,两个百夫队组成营。在战场上,达二百五十六人的营部署成十六乘十六的步兵方阵。《战略》鼓励将步兵分成三或四组,并根据兵力变动轻装对重装之比。若人数超两万四千,一半步兵应是轻装。若人数不足两万四千,比例应降至三分之一。此外,每九名重装步兵应有一名留作后备力量。改革后的骑兵每三百人为一旗队,每一旗队分为三个百夫队,每个百夫队分为两个五十人的翼形队,而每个翼形队又分为五个十夫队。人数达两万一千的骑兵部队设各种机制,可见七世纪时骑兵作用增强。
军队建制反映出战术构成及不同兵源。部队既征召帝国各地的罗马士卒,亦招募非罗马兵丁,后者直接成为罗马兵或组成同盟军。同盟军初为履行和约义务、以示臣服的蛮夷,到六世纪时不再处于“被征服地位,而是与罗马人完全平起平坐”。因此,同盟步骑被视作罗马军队的固定组成,作为正规兵领饷和受训。另一类是私兵(bucellarii),初为非皇族人员的卫士。名称义为“食干饼者”,其由来是雇主供给基本吃喝。私兵编制与正规军无异,几乎来自各行各业。地主可武装私人农奴和佃户,而高级将领(如贝利萨留)可招募各种蛮兵与久经沙场的军官。这也意味着私兵人数从几十到数千不等,其规模取决于将领的地位与财力。君士坦丁堡政府将各地私兵纳入帝国军队,使其不至失控,后成外邦精锐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