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之战》【英】彼得·克劳福德​

▷历代君主(如图)
▷导言:shimo.im/docs/0l3NMgP2vouYVXAR

●第1章 走向公元600年的罗马与萨珊
●第2章 篡位者之战与希拉克略起义
●第3章 “老兵出阵”
●第4章 “攻城槌已触墙”
●第5章 新来挑战者
●第6章 伊斯兰风暴
●第7章 穆斯林战兽肆虐(636)
●第8章 告别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
●第9章 夺罗马粮仓,断波斯国祚
●第10章 国主俱亡,三神存二,一雄胜出
●第11章 盛宴继续:从大西洋到印度洋

●第1章 走向公元600年的罗马与萨珊

从直布罗陀到加沙,各地民众与东部行省一样,皆忠于罗马皇帝,遵奉同一信仰,保持同一装饰风格,使用同一固定货币。
——布朗(2006),第158页

波斯族邪恶虚伪、奴颜婢膝,却又爱国忠顺。波斯人慑于恐惧,服从君王,故肯于为国吃苦、顽强作战。
——莫里斯一世《战略》,第11章,1

耗资巨大,战果却微乎其微。
——卡西乌斯·狄奥《罗马史》,第75章,3.2—3
(关于罗马—波斯战争)

关注

▷萨珊帝国宗教

与阿契美尼德人和帕提亚人相同,萨珊波斯亦信奉琐罗亚斯德教。该二元神教源自伊朗神话中的天神和战神,由查拉图斯特拉(又称琐罗亚斯德)创立,及至萨珊时期,已在崇拜主神阿胡拉·马兹达的道德真理中寻得平衡。善神阿胡拉与恶神德瓦斯以世界为战场的斗争反映出这一点。人类是唯一能选边的参战方,故此可左右战局。因历史悠久,同时由于“个人评断、天国和地狱、肉体复活、末日大审判、因灵肉重聚而得永生”等该教教义成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亚伯拉罕诸教的基本构成,也许琐罗亚斯德教“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超过任何其他信仰”。有此历史渊源,萨珊人特别注重将政权与琐罗亚斯德教相联系,宣称因“受神佑”而获天赐治权,主要以此确立其正统地位。历代萨珊国王均宣扬对阿胡拉·马兹达的崇拜,并使其复归纯洁(曾被帕提亚人败坏)。因与神关系密切,他们自称现世神王,却也慎重强调位居神下。
在萨珊人治下,帝国各地琐罗亚斯德教的神职体系更加严密。至六世纪,各行省或地区均有维持教会笃睦的主祭司,而大祭司则监督教会上下,颇似基督教牧首与主教。同时,祭司团体主管全国各地众多圣火祠及宗教生活。然而,在萨珊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绝非只是一门宗教。其道德规范为帝国提供法律准则:神职人员不单负责信众福祉,也为所有人伸张正义。虽组织严密,赖国家支持,但比之基督和伊斯兰两教,琐罗亚斯德教“教规繁琐,缺乏信服力,思想狭隘,不愿变革”。
萨珊帝国信仰众多。自二世纪始,基督教思想传入波斯,不过在沙普尔一世虏获数千罗马战俘之前,信徒始终寥寥。三世纪末在巴赫拉姆二世治下,曾发生迫害基督徒事件。由此可知,波斯基督教群体已壮大,被视为潜在威胁。罗马帝国皈依基督教后,波斯基督徒常遭非难,被视作替罗马人刺探军情、为其进犯做内应、暗中破坏萨珊帝国的“奸细”。但萨珊人似不必担忧,因为波斯基督徒确立起了有别于罗马教会的身份认同。410年,他们在塞琉西亚—泰西封召集会议,成立由教长领导的教会组织。484年,在君迪沙普尔再度举行会议,进一步凸显其独立地位。该会议宣布弃《尼西亚信经》而奉《聂斯脱利信经》。聂斯脱利主张耶稣人神两性分离。这看似又是一次微不足道的语义之辩。然而,分别于431和451两年举行的以弗所会议和迦克敦会议宣布将《聂斯脱利信经》革出教门。至此,波斯教会与罗马教会彻底决裂。萨珊人遂开始接纳波斯基督徒,库思老二世娶基督徒为妻,任用基督徒主理财政,声称受基督圣徒护佑。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