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攻城槌已触墙”
我追求和平。火烧波斯实非我愿,而是为你所逼。让你我罢兵修睦,止熄战火,以免一切俱焚。
希拉克略致库思老二世的最后通牒,628年1月6日
(狄奥法内斯,《编年史》,创世纪元6118年)
波斯军队渡运欧洲失利,这成为结束围城战的关键。在8月6日和7日的大战中,阿瓦尔人伤亡甚巨,因而似意志衰颓。获悉波斯人抢渡失败,他们便开始撤军。据称,阿瓦尔人退兵前,已举行谈判。这使人怀疑布诺斯或重提一周前的纳贡请求,而此次请求被接受。布雷契耐区圣葛斯默与圣达弥盎教堂遭毁,布诺斯却阻止罗马守军出战复仇。这愈加印证了以贡金换退兵之说。波斯人对撤围的反应不详。沙赫巴勒兹可能在迦克敦过冬,抑或立即撤退。而无论作何反应,想必波斯人明白,不控制海洋,君士坦丁堡则难近半步。
尽管阿瓦尔人带来破坏与伤亡,但罗马部队在君士坦丁堡城头与附近海域击退敌军,此为帝国大捷。希拉克略虽御驾不在,却因谋划国都保卫战而受到歌颂。人们认为,胜利有赖皇帝支持,故此,不赞誉实际统帅布诺斯而颂扬皇帝属罗马人的习惯之举。而称颂希拉克略之外,因护佑都城于危难,至高功勋归圣母马利亚。据说,在围城期间,连阿瓦尔可汗亦曾见到圣母马利亚沿城墙行走。人们以为是政教人物挽救了君士坦丁堡而为其歌功颂德,却忽视了帝都保卫战取胜的真正原因:阿瓦尔人缺乏作战经验,因攻城技术不精、后勤能力落后而整体战力有亏;君士坦丁堡城防坚固;罗马海军对波斯人、阿瓦尔人、斯拉夫人的来犯海军具备优势。若无这些因素,波斯人和阿瓦尔人大有可能破城。
君士坦丁堡平面图(如图)
战胜阿瓦尔人并非626年罗马人所获唯一大捷。君士坦丁堡围城战走向结束时,沙欣对屯于安纳托利亚北部希拉克略的军队展开攻势。他所下军令不详,有可能是防止希拉克略去解君士坦丁堡之围,并击溃最后一支罗马部队。沙欣成功阻止了希拉克略所部还兵博斯普鲁斯海峡。有人却认为,希拉克略从未打算回銮,因为他若愿意,罗马海军可护驾。不过,这却留下疑问:缘何此时希拉克略将兵权转交狄奥多尔。原因或是,他认为兄弟更能胜任统兵,同沙欣展开看似不可避免的大规模静态战。而另一种解释似乎更有可能:希拉克略并未打算和部伍待在一起,而是因担心被沙欣或沙赫巴勒兹擒杀而被迫驻留军队附近。亦有可能是,希拉克略驻跸安纳托利亚前线与都城之间,以同双方保持联络。
希拉克略东征(627—628)(如图)
鉴于战季早已结束,想必波斯人料知罗马军队将得胜而还,战斗终了遂移兵西北,去同援军会师。然而,他们再次低估了希拉克略的战略魄力。罗马皇帝趁机最后进兵,将尼尼微之战的小胜转化为政治和军事决胜。波斯大军移师西北,这就使得罗马军队在去往伊朗高原农业主产区途中,不再遭遇重兵拦截。休整一周后,希拉克略折回向东,12月21日于阿勒通柯普吕附近再渡扎卜河,而一支罗马骑兵由中队长官乔治率领,夺下小扎卜河上的四座桥梁,希拉克略得以在12月23日安全过河。罗马皇帝在亚兹丁(库思老的财政大臣,属于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位于基尔库克的府邸度过圣诞节。希拉克略同萨珊帝国的基督教上层人物有过从不足为奇,因为借此可获重要情报,亚兹丁亦将成为得力盟友。
罗马军队无西还迹象,库思老的处境似日益危殆。战事迁延日久,波斯帝国已感疲顿;希拉克略神出鬼没,不知他随后将进击何处,对此波斯帝国大伤脑筋。库思老原以军威立国,自624年以来与罗马和突厥交兵连番失利,极大动摇了执政根基。罗马人今已兵临家门。库思老命尼尼微的波斯败军驻扎于希拉克略与伊朗腹地之间,以期对自己受损的威望有所重塑,结果却是枉然。波斯残兵渡过大小扎卜河,屯于罗马军队之南,但主要是徒作姿态。这支部队充其量仅有万人,难敌希拉克略的优势兵力;罗马人一路深入波斯国境,他们只能尾随其后;罗马人攻克、洗劫德泽里丹宫和鲁萨城时,他们唯有袖手旁观。罗马人渡迪亚拉河时,他们本可趁机攻之,但希拉克略甫一逼近,波斯军队即望风而逃。罗马人攻下杰卢拉及其大狩猎场,欢庆628年的新年时得以尽享大量野味。
罗马皇帝取得如此战果后,库思老军队的逃兵告知,波斯王正在杰卢拉以南约四十英里处的巴萨罗斯等候罗马军队到来。希拉克略速抓战机。一时间,罗马皇帝与波斯王似要一较高下,以决出战争终局。不料,因情报有误或过时,待希拉克略抵达巴萨罗斯,库思老早已退兵。这不足为怪,因为波斯王几乎无力阻挡罗马皇帝的兵锋。希拉克略攻下杰卢拉,得以控扼从伊朗高原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要道,切断波斯援军的任何现实路线,而沙赫巴勒兹仍在叙利亚按兵不动。波斯王意识到,在628年岁初与敌交兵必遭失败。他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撤退,以期在别处收聚散兵。
▷君士坦丁堡之围(626)
到626年,罗马与波斯的终极一战正迅速进入尾声。在时人看来,库思老胜出几乎无可置疑。波斯在叙利亚、亚美尼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征服地区的统治未受直接威胁;波斯军队攻入罗马剩余领土而未遭反击;罗马皇帝仅有一支主力可救帝国于危亡。不过表面之下,罗马亦有恢复元气的明显迹象。希拉克略非但纵横敌境近一年之久,总体伤亡不大,且尽克波斯顶级名将,摧毁塔赫特苏莱曼圣火祠,予波斯军队以损伤和心理打击。情势依旧危殆,但较之东征前,确有更多乐观理由。
库思老急于洗刷624至625年的败辱,不给罗马恢复元气之机,遂于626年岁中,命军队攻打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希拉克略在安纳托利亚北部的驻军,以及帝都君士坦丁堡。虽然沙赫巴勒兹、沙欣、沙拉布兰加斯和库思老本人曾尝败绩,但似乎波斯军力未受大损。库思老犹可调遣沙赫巴勒兹往攻君士坦丁堡,指派沙欣对阵希拉克略。沙赫巴勒兹的军力史乘无载,但与调拨给沙欣的五万人相比不会出入太大。库思老虽然仍手握两支大军,却将之同时派往域外,可见他也许感到须结束战争的个人或政治压力。
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626)(如图)
沙赫巴勒兹与沙欣二将所率大军并非罗马帝国在626年的唯一忧患。阿瓦尔人虽已在623年获巨额赎金,却不出所料,最后仍违信背约。或者阿瓦尔可汗曾在626年岁初举兵威胁罗马国境,或者希拉克略的细作意识到和约将告失效。比及626年4月,皇帝已遣阿萨内修斯为使,去同阿瓦尔人交涉。谈判无果而终。不久,阿瓦尔人攻至君士坦丁堡城郊。进兵途中,阿瓦尔人或了解到沙赫巴勒兹屯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并知晓其克取罗马都城之意。沙赫巴勒兹重占迦克敦的时间不确,但似乎早在阿瓦尔主力6月末兵临君士坦丁堡之前,他已进袭迦克敦腹地,于彼立足已稳。不过,在波斯军队到迦克敦之前,沙赫巴勒兹与阿瓦尔可汗不大可能有过直接联系或攻打君士坦丁堡的作战协调。双方只有获悉彼此到来,才会有所配合。但是,只有应波斯人之请,阿瓦尔人方参与围城,因为后者不善攻围,而即使对于最善攻城的军队而言,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亦构成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