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之战》【英】彼得·克劳福德​

▷历代君主(如图)
▷导言:shimo.im/docs/0l3NMgP2vouYVXAR

●第1章 走向公元600年的罗马与萨珊
●第2章 篡位者之战与希拉克略起义
●第3章 “老兵出阵”
●第4章 “攻城槌已触墙”
●第5章 新来挑战者
●第6章 伊斯兰风暴
●第7章 穆斯林战兽肆虐(636)
●第8章 告别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
●第9章 夺罗马粮仓,断波斯国祚
●第10章 国主俱亡,三神存二,一雄胜出
●第11章 盛宴继续:从大西洋到印度洋

关注

●第8章 告别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

“别了,永别了,叙利亚。”

希拉克略

(叙利亚的米海尔《编年史》,第2卷,第424页)

哈尔基斯失守,叙利亚北部暴露于穆斯林兵锋之下。哈立德与阿布·乌拜达挥师东北,进击贝罗埃亚(今阿勒颇)。守城者是一支罗马劲旅,兵力约四千,由约阿希姆统领。此间城峻墙高,近城处有一座周以壕堑的堡垒。或许约阿希姆与梅纳斯想法相似,因孤立无援,遂决定迎击穆斯林寇敌。不料,虽军力较强,约阿希姆却很快发现,自己并非对手,误中敌计,被迫退入城中。初战失利未顿挫守军士气,此后三月,他们多番出击,试图打破穆斯林封锁,而日益明显的是,继续抵抗徒劳无功。637年10月,贝罗埃亚城接受投降要求。据信,约阿希姆本人改信伊斯兰,且四千部卒也随他皈依,这使得此说有些令人生疑。阿布·乌拜达派马利克·本·阿什塔尔率分遣队进军西北,往攻阿扎兹。似乎该城仅稍作反抗即降敌。这看似只是又下一城,实则此举有战略目的:穆斯林将兵锋西指,攻取罗马东都安条克,而阿扎兹对穆斯林右翼构成保护。

罗马属叙利亚失陷(636—637)

穆斯林军队自贝罗埃亚开拔,抵达奥龙特斯河岸边。该河与阿米克湖和锡尔派厄斯山一起,为安条克提供了强大的天然防线。安条克守军似乎人数众多,选择在横跨奥龙特斯河的一座大铁桥上阻击穆斯林。随后发生铁桥之战,憾无记载。一如许多其他河上或河边战斗,依照穆斯林的主导作战计划,大概要将罗马人自河畔引开,绕至侧翼击之,以夺取铁桥。不过,因史籍只字未提,此战难有结论。唯一能肯定的是,战后罗马人撤回安条克,而被穆斯林围困后,该城迅速于637年10月30日投降,守军余部获准,北归安纳托利亚。
第三大城市的沦陷致罗马帝国再度被一分为二。一如613年沙欣与沙赫巴勒兹败希拉克略于安条克,后乘势进兵,而今,安纳托利亚的罗马残卒以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各处孤军彼此间被完全断绝陆路联系。阿布·乌拜达兵分数路,往攻仍在顽抗的守军,以巩固对叙利亚北部的控制。他本人自安条克南进,连夺海岸数城,包括老底嘉、吉巴拉和安塔拉多斯,而所遇抵抗不多。阿布·乌拜达一路向南,或打到的黎波里(今黎巴嫩北部)。征服这些港城的重要意义堪比攻克巴勒斯坦凯撒里亚。罗马人仍掌控海洋,只要罗马海军可登陆进击,穆斯林的征服成果便不会完全稳固。

库萨既夺,赛义德所部与波斯都城之间再无障碍。不过,祖赫拉进兵虽速,但泰西封防守严密,无法轻取,甚至难以包围。泰西封并非孤城,而是都市区,包括底格里斯河岸边的几座城邑:泰西封之外,还有塞琉西亚、维赫—阿尔达希尔、沃洛加索塞塔等。实际上,在阿拉伯语中,泰西封从古至今始终被称作“阿尔—马达因”,义为“诸城”。穆斯林自底格里斯河西岸而来,将首先兵抵沃洛加索塞塔、塞琉西亚和维赫—阿尔达希尔三座子城。三城之中,维赫—阿尔达希尔距泰西封最近,伊嗣俟三世及部将似乎视其为防御重点,命人挖掘沟壑,布置投石机和弩炮。这些武器令穆斯林无法靠近城墙,但他们雇佣波斯人为其制造攻城装备,很快即补足差距。
637年3月,围城近两月后,波斯守军铤而走险,出城延敌,欲打破围困。据称,在随后交兵中,祖赫拉力斩波斯统帅,后被箭矢射杀。在维赫—阿尔达希尔围城战中,有一则故事最不同寻常:波斯人利用一头经专训的雄狮,以惊扰穆斯林步骑。最后,哈希姆拦住横冲直撞的猛兽,一剑斩之。人们不禁会说,此为典型讹传。要么是有一名波斯将领名唤“雄狮”(如希腊人名“利奥”),要么就是该将素有作战勇猛如狮之名。

泰西封平面图(如图)

波斯军队出师不利,遂请求停战,承认至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征服之地尽归穆斯林。赛义德回复称,只有伊嗣俟三世接受伊斯兰教并纳人丁税,方有和平可言。翌日晨,穆斯林发现,维赫—阿尔达希尔被弃,守军已悄渡底格里斯河,撤往泰西封,并摧毁众多桥梁,带走所有船只。
波斯军队虽采取这些措施,且河水似已泛涨,仍无法阻止穆斯林渡河的脚步。赛义德向当地人探询,找到涉渡点。约六百士卒自告奋勇,组成分遣队,由阿西姆率领,强渡过河。队伍遭波斯骑兵阻击,将其打退,在东岸立足,坚持战斗到赛义德派来援兵。见穆斯林军队已安渡底格里斯河,由米赫兰和鲁斯塔姆胞弟胡拉扎德统领的泰西封萨珊部队认定,任何守城努力均属徒劳,遂鼓动伊嗣俟三世携军队和金银委城而走。于是,赛义德及阿拉伯穆斯林军队未经大战,仅遇小股抵抗,便夺下古代世界一座最大城池,并获得城中大量战利品。

杰卢拉之战(637):布阵

哈希姆察看波斯军队的部署和防务后,识破米赫兰之计:只留给穆斯林代价高昂的正面进攻这一项选择。鉴于两军部署在杰卢拉的兵力可能旗鼓相当,各约一万两千人,哈希姆难以承受正面进攻。因此,他决定采取佯撤这种风险极大的战术,将波斯军队诱出阵地。该战术的风险在于,若佯撤之兵士气不够高,军纪不够强,兼之敌军反攻坚决,配合密切,以至无法抵挡,则伪遁或瞬成真逃。穆斯林已获胜无数,一路杀到杰卢拉战场,显然,哈希姆完全有理由信赖士卒的军纪和英勇,大可用此战术。没有证据表明,米赫兰的反攻不够坚决,但可以认为,因有壕堑和铁蒺藜阻挡,波斯军队须搭桥过障,延误了时间,或许未能对“撤逃的”穆斯林发起配合充分的攻击。
战斗伊始,穆斯林进攻杰卢拉的防御工事,却在波斯弓手和投石机的石雹箭雨下撤回。米赫兰据此认为计划在起效,穆斯林军队行将溃散,便迅速发起计划中的反攻。这位波斯统帅有所不知,对手同样因己方计划顺利实施而得意。穆斯林退而不乱,却瞒过波斯人,使之以为敌方在溃败。波斯军队被引出防御工事,两军在杰卢拉城前平原展开步兵交锋。哈希姆所部继续后撤,波斯军队与回城退路之间出现缺口。哈希姆遂发起回击。他早已在队伍之后备下一支由卡卡率领的骁骑,此刻派其绕过波斯军队右侧,攻取防守薄弱的桥梁。穆斯林切断唯一后路的消息在前线传开。哈希姆下令对波斯军队发起全面进攻,卡卡则抄袭敌后。波斯军队为地形和己方防御工事所困,遭敌前后夹击,于是瓦解。虽有许多士兵逃回杰卢拉城,但米赫兰战败,胡拉扎德阵亡,该城已丧失威胁力。杰卢拉之战的确切日期难以据史籍判定,有些史籍认为战斗发生在围城七月之后,有些则称637年4月先有一场战斗,后围城七个月。

且不论事件孰先孰后,及至637年岁杪,杰卢拉已落入哈希姆之手。他派卡卡踵袭米赫兰溃兵。在东面约十五英里处的哈奈根城,卡卡追上败敌。派自胡勒万的援军或许同米赫兰会合,但他们仍兵力不敷,难免再次落败,哈奈根失守。据载,卡卡力斩米赫兰。这名较有才能的波斯将领既除,自是战场少去一重阻碍。此时,卡卡离伊嗣俟三世位于胡勒万的大本营已不足一百英里,在638年1月底前将兵临城下。不料,伊嗣俟三世获悉米赫兰兵败哈奈根后,继续东撤,进入帝国的伊朗高原腹地,到达今德黑兰以南约一百英里处的库姆。他试图逃脱穆斯林的追击,同时召集足够兵力,以收复失地,遂从泰西封败走胡勒万,后又遁至库姆,余生将在如此东躲西逃中度过。

杰卢拉之战(637):卡卡侧攻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