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销释真空宝卷》(胡适)
《销释真空宝卷》抄本一卷,和宋元刻的西夏文藏经同在宁夏发现,故当时有人据此定为元抄本。这个证据是不够的。敦煌石室的藏书,有五世纪的写经,也有十世纪的写经;正如我的案头不妨有敦煌唐写本,也不妨同时有民国二十年的日历。
我初见此卷,颇疑心此卷是明朝的写本,也许是晚明的本子。研究的结果更使我相信晚明之说。卷中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个称号起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到明嘉靖九年(1530)始改称“至圣先师”。但这样的一个封号,绝不是一经公布便会到民众文字里去的,也不是一经政府改号便会消灭的。故这个尊号可以证明此卷不会写在元大德以前,却不足证明此卷不出于明嘉靖以后。
卷中有好几处说到一个真空祖师,如云:
有真空,老祖师,大开方便。
又云:
亏真空,老祖师,提开油面。
劝今人,离四相,识得真空。
又云:
遇着我,真空祖,说与来踪。
又云:
亏我祖,老真空,大开方便。
教贫儿,才识的,去路来踪。
此卷是演唱真空和尚的教理的,故名为《销释真空宝卷》。
吴承恩死在万历八年(1580),他的《西游记》不知作于何年,大概是他早年的作品,出版当在十六世纪的中叶(约1560)。此书流行到西北,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的传播。所以我的意思以为《真空宝卷》的著作至早不得在万历中期(约1600)以前,也许还要更晚一点。我还有个旁证。我买得一部嘉靖三十四年(1555),北京刻的《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二郎宝卷》,其中也有很多的“三,三,四”的十字句子曲词,文体与《真空宝卷》颇接近;中间夹着许多散曲,有《清江引》,《一封书》等等曲调,又有五言和七言的句子。这里面也有《唐僧取经》的故事,却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大不相同。他说,行者赴会,把二郎的母亲云花压在太山底下。二郎把母亲救出后:
母子得相逢,坐在宝莲宫。
想起心猿意,要拿孙悟空。
果然
移山倒海拿行者,翻江搅海捉悟空。……
撒下天罗合地网,拿住行者压山中。
悟空若得脱身去,单等东土取经僧。
二郎变化广大神通,因为救母亲,追赶金乌也为自身,收了三光,二意双行,压住行者,单等唐朝取经僧……
唐僧领旨辞圣主,出了长安往西行。
单身独自无护法,步步游行一个人。
登山迈岭多劳苦,沟沟涧涧最难行。……
到了山中无出路,要见活佛难上难。……
正是长老为难处,猛听人语叫连天。
叫声师父救救我,情愿为徒把经担。
唐僧一见忙念咒,太山崩裂在两边。
行者翻身拜师父,担经开路上西天。
〔乐道歌〕
老唐僧,去取经,丹墀领旨拜主公,谢圣主,出朝门,前行来到一山中。收行者,做先行,逢山开路无人阻,遇山叠桥鬼怪惊。老祖一见心欢喜,高叫徒弟孙悟空,望前走,有妖精,师徒俩,各用心。又收八戒猪悟能。两家山,遇白龙,流沙河里收沙僧。望前走,奔雷音,连人带马五众僧。唐僧随着意马走,心猿就是孙悟空。猪八戒,精气神。沙僧血脉遍身通。师徒们,不消停,竟奔雷音取真经。……
《中国人名大辞典》补遗(页一三)有个真空和尚:
号清泉,万历中京师慈仁寺僧,著《篇韵贯珠集》一卷……
所论反切,破碎支离,颇为清代讲音韵家所诟病。
不知道他是不是此卷中的真空。如果真是他,此卷应写在万历以后了。
此卷中写真空的宗派,如下:
把正法,隐藏了,年深日久。
从生下,老古拙,重整莲宗。
南大方,北无际,诸佛出世。
说印宗,和善财,又有真空。
亏我祖,老真空,大开方便,
教贫儿,才识的,去路来宗。
卷中别处又提到:
有古拙,传无济(际?),佛性圆通。
有明期,同清引,亲传祖意,
通僧官,说教典,显望(妄?)明真。
论无相,共无为,亲传三昧,
有无往,坐山林,自己真功。
隆(旁注“雷”字)恩寺,说善财,人缘广大,
宝金山,仿功(公?)案,接引迷人。
有印宗,度徒弟,进求如意。
说陕西,有万逢,烧火寻真。
论大方,老和尚,见闻之觉。
说蕴空,修净业,劝人修行。
这些和尚都不见于史传,无可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