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鲁迅解读《西游记》​】

《西游记》,世人多以为是元朝的道士邱长春做的,其实不然。邱长春自己另有《西游记》三卷,是纪行,今尚存《道藏》中:惟因书名一样,人们遂误以为是一种。加以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人更信这《西游记》是邱长春所做的了。——实则做这《西游记》者,乃是江苏山阳人吴承恩。此见于明时所修的《淮安府志》;但到清代修志却又把这记载删去了。《西游记》现在所见的,是一百回,先叙孙悟空成道,次叙唐僧取经的由来,后经八十一难,终于回到东土。这部小说,也不是吴承恩所创作,因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在前边已经提及过——已说过猴行者,深河神,及诸异境。元朝的杂剧也有用唐三藏西天取经做材料的著作。此外明时也别有一种简短的《西游记传》——由此可知玄奘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以成大部的《西游记》。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而且叫人看了,无所容心,不像《三国演义》,见刘胜则喜,见曹胜则恨;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赏鉴了——这也是他的本领。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之类,无所不有,使无论什么教徒,皆可随宜附会而已。如果我们一定要问它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所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后来有《后西游记》及《续西游记》等,都脱不了前书窠臼。至董说的《西游补》,则成了讽刺小说,与这类没有大关系了。

——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关注

《西游原旨跋》(清)冯阳贵

原夫《西游》之作,乃长春真人,开精一心学之宗,阐三教一家之理,渡学者出洪波而登道岸者也。奈何今人去古益远,知识渐隘,未易入门,艰于参奥,更兼讹传盲引之流,遍充寰宇,以致好学志士,往往误入傍门曲径,到老无成。仁人君子,宁不痛惜而悲悯哉?吾师旨穷一贯,派衍龙门,体真人释厄之婆心,垂慈注释。部首先立读法四十五条,提示要领;每回末结七言绝句一首,会通真谛。一百回中,摈斥傍门,彰明正道。下学上达之工程,炯炯如照;升堂入室之阶级,历历可循。约繁于简,裒难于易。虽太极浩渺,直示人回头便见;即真性涵空,实指我肯心现成。乾坤无非刚柔,坎离即是实虚。阴阳不离动静,造化只在逆从。纵然玄奥无穷,究竟总归一气。所谓震雷霆之法鼓,聋俗猛惊;张星月之慈灯,迷途乍亮。俾真人之原旨毕露,实吾侪之大幸获读者也。若夫转天枢,回头柄,和四象,攒五行之神功,智者自能审察,又非余小子末学薄识,所可私议妄参者也。而今而后,尊德乐道之士,孰玩则心中顿悟,诚叩则灵核决开。且也辨大道于歧途,不至入铁围而忘返;显天根于人事,庶几得云路而渐登。志士若果勉力深造,必能自得,不啻吾师觌面授之也。

侍侧愚徒冯阳贵跋。

(《西游原旨》卷末)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