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鲁迅解读《西游记》​】

《西游记》,世人多以为是元朝的道士邱长春做的,其实不然。邱长春自己另有《西游记》三卷,是纪行,今尚存《道藏》中:惟因书名一样,人们遂误以为是一种。加以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序》冠其首,人更信这《西游记》是邱长春所做的了。——实则做这《西游记》者,乃是江苏山阳人吴承恩。此见于明时所修的《淮安府志》;但到清代修志却又把这记载删去了。《西游记》现在所见的,是一百回,先叙孙悟空成道,次叙唐僧取经的由来,后经八十一难,终于回到东土。这部小说,也不是吴承恩所创作,因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在前边已经提及过——已说过猴行者,深河神,及诸异境。元朝的杂剧也有用唐三藏西天取经做材料的著作。此外明时也别有一种简短的《西游记传》——由此可知玄奘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以成大部的《西游记》。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欢看!这是他的本领。而且叫人看了,无所容心,不像《三国演义》,见刘胜则喜,见曹胜则恨;因为《西游记》上所讲的都是妖怪,我们看了,但觉好玩,所谓忘怀得失,独存赏鉴了——这也是他的本领。至于说到这书的宗旨,则有人说是劝学;有人说是谈禅;有人说是讲道;议论很纷纷。但据我看来,实不过出于作者之游戏,只因为他受了三教同源的影响,所以释迦、老君、观音、真性、元神之类,无所不有,使无论什么教徒,皆可随宜附会而已。如果我们一定要问它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所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后来有《后西游记》及《续西游记》等,都脱不了前书窠臼。至董说的《西游补》,则成了讽刺小说,与这类没有大关系了。

——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关注

《西游记叙言》(清)朱敦毅

《西游记》,性命书也,合三教而其揆一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性也,有命也,命也,有性也。天命之谓性,无声无臭,至矣。性本善,乃历劫最初之神。当其寂然不动,未发谓之中,于爻为柔,于神为阴,曰月魄,礼由阴生也。性即情之静以为之经,感而遂通,发皆中节谓之和,于爻为刚,于神为阳,曰日魂,乐由阳作也。情即性之动以为之纬,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情之与性,转而相与,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命以是明,观天命之,则义于是集,智于是立,铅于是白,而为道枢。观天之道,命也,惟精惟一;执天之行,性也,允执厥中。智仁勇,天下之达德也;精神气,丹材之全征也。神,仁也,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道其形而上者,是以养气在配义与道。成性存命,道义之门。义者,宜也。若但养性不养气,事天也,犹落第二层,未超尽心知性以知天。气,勇也。养气就是养勇,持其志而无害焉。气有主帅。气穴中之浩然者,勃如跃如则塞乎天地之间,推情合性,性光圆灵轮月矣。邵子曰:“手探月窟方知物,脚蹑天根始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养微阳于此,包初阴于此。复姤之交,消息之机,物之终始,得朋丧朋,至诚无息,诚意慎独,名生死始,法相如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其在斯欤?其在斯欤?《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居其室,出其言,应在千里。是以善养气者能知言,知言者,即养就此物之浩然气,以通万物之客气。所谓口须应心,心心相印,如立竿见影,如呼谷传声。人心道心,惟危惟微,言出乎身,加乎民,君子之枢机也。斯时太阳星西没山根,太阳星东生海峤,浑浑然,灏灏然,空色两忘,有无互包。是故空中无极而太极,是故陈玄奘、悟空、悟能、悟净,声色化民云乎哉?西游者,浮游规中,明心见性,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顾〔讠是〕天之明命,记之所以符性命圭旨。

戊午中秋前三日甲寅学者达斋朱敦毅赘述。

(《西游记》卷首,据清抄本)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