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诗人在去世前为何会下定决心,狠心抛弃自己曾满怀谨慎与爱意创作的文字,答案不难找到:卡夫卡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孤独者和问题发现者,属于那些时常发现自己的存在、精神和信仰是如此可疑的人。在这个不再属于他们的世界的边缘,这些存在者凝视着虚空,感知着上帝的神秘,但有时又深深地被自身存在的可质疑性和不可容忍性所渗透,甚至可以说是对整个人类存在的不信任。从这种怀疑到彻底的自我谴责只有一小步之遥,患病的作家在对自己的作品宣判死刑时,正是迈出了这一步。
我们毫不怀疑,会有很多人同意这一判决,并认为人类应该远离这种离经叛道、问题重重的精神创作,但在这里,我们同意这位朋友和执行人的观点,他挽救了这部美妙的作品,尽管它是如此脆弱可疑。
倘若世上没有卡夫卡这样的人,没有产生这种存在和这种作品的时代和条件,也许会更好。但是,如果卡夫卡的作品真的被毁掉了,那么许多出于教育需要而阅读这部作品的读者,就看不到那个时代的深渊了。而对绝望视而不见的人是不会有未来的。将隐藏的深渊形象化并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是文学的任务之一。卡夫卡不仅仅是一个绝望的人,他当然经常绝望,就像他在那个时代所认识的帕斯卡尔或克尔凯郭尔一样,但他并不怀疑上帝,也不怀疑最高的现实,他只怀疑自己,只怀疑人与上帝(他有时用这个称呼),与“法则”之间建立真正的、有意义的关系的能力。
他的所有作品都与这一点有关,其中最伟大的是小说《城堡》。在那里,一心想为统治者服务并融入其中的人,却总是徒劳地努力寻求统治者的聆听,他知道自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他却从未意识到这一点。这个可怕故事的叙述是悲剧性的,正如卡夫卡的所有创作都是悲剧性的一样。仆人一直找不到他的主人,他的生活总归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找到意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恩典和救赎就在某个地方等着,只是童话中的主人公未能抵达它,他不成熟,他太努力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挡自己的道路。
——「评《卡夫卡全集》」(1935年发表于巴塞尔《国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