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崇德书院二十家子书的《鬼谷子》的序文中有这样的记载:“昔仓颉作文字,鬼为之哭。”此句出典于《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苍颉发明文字,上天听闻后降下谷物的大雨,鬼神听闻后在夜晚哭泣。后汉的高诱在注中这样解释其理由:苍颉从鸟的足迹中获得启发,创造了文字,从此以后,原本淳朴的人类开始产生欺骗他人的邪念。于是,人们放弃了辛苦的农业劳动,开始追逐商业上的利润。(在农业生产中,不能通过欺骗土地的方式,不耕种就获得收成;而在商业活动中,却可以通过欺骗交易的对象而获得千金之利。)上天预知到,这样下去人类最终会陷入饥荒,于是怜悯人类而降下谷雨。而鬼神则害怕人类通过文字废弃自己,于是在夜晚哀伤哭泣。
根据这种解释,天会“雨粟”的原因可以理解。与之相比,鬼神“夜哭”的理由依然不甚明确。那么,听闻人类发明文字,鬼神为什么要哭泣呢?
语言,尤其是有了文字的语言,可以给一切对象命名,也就具有将万物、万名分类的功能,能够将混沌的世界变得井然有序。于是人们以文字为武器,彻底分析暧昧模糊的事物,结果,一切对象都成了人类理论探索中的猎物。鬼神知道,这种探索总有一天会波及自己,因此感到恐惧而哭泣。前引的“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这种主张,就直接说明鬼神的预感终于成真了。
尽管如此,鬼神又为何一定要在夜晚哭泣呢?不妨回想杜伯和庄子仪的例子,从中就可以看出,古代的鬼神坦荡无惧,可以在白昼时堂堂正正地出现,在众人的瞩目中复仇。鬼神绝不像蝙蝠那样,只能畏缩藏匿,徘徊在黑夜中。
可是,当人类开始运用语言和文字,优先进行理论思考,情况就变化了。人们只信奉自己的智慧和文明,不仅不再畏惧鬼神的神秘权威,有时甚至敢于嘲讽对鬼神的迷信。这样,在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照耀下,鬼神无所遁形,只能躲在人心中黑暗的角落里。鬼神预感到自己从此只能混迹于黑暗中,所以才会在夜里,为等待着自己的悲惨命运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