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介绍的是关于人类感知、认识的思考。墨家把人类的认识行为分为“知”和“智”两个阶段来考察。首先,所谓“知”是指这样的行为: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身体这五种器官分别掌管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它们与外界事物接触后,形成声音、形状、色彩、气味、口味、硬度等各种感知。而所谓的“智”,指的是最终整合这些感知和信息的认识主体(精神)。“智”处于所有认识路径的最后一步,针对五官获得的各种片段性感知,做出分析、分类、积累、记忆,再根据一定的需要提取出来加以比较、参照,进行整合。也就是说,五官获得的感知,尽管能够直接知觉到认识对象,但并没有对其做出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与此相反,精神获得的认识,虽然不直接与认识对象接触,却能够把各种感知作为原材料加以操作,对其做出高水平的判断和思考。
这种认识论角度的思考,以辨者(名家)为中心,在战国时期的思想界广泛流行。其中,公孙龙和庄周的认识论,在一个时期内大放异彩。公孙龙主张,五官获得各种感知,而人类的认识主体(精神)并没有能力将其最终整合。公孙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局限,这种看法否定了人对认识对象的整合,倾向于破坏、分离世界的稳定性和整体性。而庄周则主张,完全不需要经过人类的五官,只依靠精神就能直接认识整个对象。庄周的这种认识论,跨越了五官的分析性感知,试图通过精神上的开悟,全面而直观地去掌握认识对象,这是中国神秘主义的源头之一。
与这两者对比,墨家在认识论上的立场更加鲜明。墨家与公孙龙不同,承认人类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进行整合认识的能力,并完全信任这种“其知之也,著若明”的能力。不过另一方面,墨家对认识主体的信任又与庄周不同,并未把一切认识能力都归结于精神,而是将其与五官的知觉作用结合起来。
这种认识论的特点是,既重视分析性的思考和理论性的探索,同时又相信有可能通过人类的智慧全面认识世界,其中如实地反映了墨家的思想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