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时期的各种材料来看,墨家学派的领袖被成员们尊称为钜子。“钜”这个词原本是指矩尺,墨家用它来表示万事的标准,因此也用它来称呼领袖。规矩、绳墨和权衡,用这些词来象征客观和公正,与此是类似的意思。
墨子本人是否曾经被尊称为钜子,尚无确证。然而在《墨子》中,包括记录墨子言行的墨语篇章,墨子都被记载为“子墨子”,这可以看作是“钜子墨子”的省略。因此可以认为,在墨子时期就已经存在“钜子”这种尊称。墨子就是第一代钜子。
而战国时期的各种材料也显示,在墨家团体的内部,钜子具有绝对的权威。然而与此相对,在《墨子》的墨语诸篇中,墨子的形象却并非如此,在他身上很难看到绝对领袖的风采。如前文所述,多数弟子并没有学习的欲望,不能实践墨子的教诲,还一再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却完全不以为耻,甚至当面向墨子表达疑惑,直言自己不能信奉墨子的学说。
弟子们的这些言行能够有力地证明,在墨子时期,钜子的绝对权威尚未得到确立。弟子大多怀着功利性动机入门。而此时墨子尚不能以钜子的权威来教化他们,所以不得不借助鬼神信仰的手段。钜子权威不足,这也是墨子动用鬼神信仰来教化弟子的原因之一。墨子想要提升学派成员的意识,让他们从“禄胜义”(《鲁问》篇)进步到“倍禄而乡义”(《耕柱》篇)的水平,这条道路依然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