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为一本不同寻常的名为《北回归线》的书写了书评,我提到它对待生活的独特态度源于死亡就是终点而不是新生的起点这个现代观念。这个星期摆在我面前的书也是一个美国人写的,更加直接地描写同样的主题——事实上,死亡就是它公开承认的主题。
不幸的是,我发现我几乎看不懂《私生子之死》。《北回归线》除了结构略显散漫之外,大体上采取了普通的小说形式。《私生子之死》几乎不是一部小说。它由一系列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明显关联的段落构成——其实是微散文——这些或许是一部小说的骨架。我随意挑选出两三个段落:
“我匆忙走过荒凉的街道,我的眼睛被刺痛了——我的面前是一片古老、萧条的景象。我不敢去直面他们……男人、女人、孩子、狗、猫、小鸟、树、水、房子。那是惨不忍睹的苦难。”
“光线渐渐昏暗下来,他走过山丘,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距离的伤痛,他乡的伤痛。”
“要变得强壮,要保持现在的力量,那是不可探测的深邃、神秘与圣洁。现在是自我实现的时刻,让自我获得圆满的死亡。”
你会看到,这些内容很晦涩难懂,那些就像章节的标题一样散布于页边的注解也没能让它们好懂一些。我希望我能说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理解要好于对个别篇章的理解,但我做不到。在我看来,作者的主旨似乎是尝试达到更完整的对于死亡的理解——完全地实现作为绝对存在的死亡(我们所知道的唯一的绝对存在);其次,不再让自己进行寻常的思维过程,让思考可以重新开始。这就是我能表述的全部内容——事实上,我作为书评家的职能就是向比我更具备抽象思维的人指出有这么一本书。我愿意冒险说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而亨利·米勒为这本书写了序言,我能够理解他的文字,他的看法让我觉得这么说心里很踏实。
——「评迈克尔·法兰克尔的《私生子之死》、保罗·该隐的《诡计》、约瑟夫·希尔琳的《金紫罗兰》、穆丽尔·海恩的《一个不同的女人》、奈欧·马什与亨利·杰尔利特的《看护院的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