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他是个很有魅力的人。当你看到他的照片时,你会再次感觉到这一点——我强烈推荐赫斯特与布莱凯特出版社的版本开头那幅照片,是希特勒在组建褐衫军时的早期相片。那是一张可怜兮兮的狗一样的脸,是一张遭受了无可忍受的冤屈的男人的脸。它以更有男人味的方式重现了无数的耶稣受难相的神韵。显然,那就是希特勒对自己的观感。他对世界不满的最初个人原因我们只能揣测,但不管怎样,他确实心怀不满:他是受难者和殉道者,被绑在岩石上的普罗米修斯,抱着牺牲自我的决心挑战不可能的任务的孤胆英雄。如果他杀死的是一只老鼠,他知道怎么将其吹嘘成一条恶龙。你会觉得,就像拿破仑一样,他正在和命运进行抗争,他无法获得胜利,但那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这一姿态确实很有吸引力,你所观看的电影里有一半都是基于这一主题。
而且他抓住了享乐主义生活态度的虚伪本质。自从上一场战争之后,几乎所有的西方思想,当然包括所有的“进步”思想,都心照不宣地认为人类的追求不过就是舒适、安全和逃避痛苦。这种人生观与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是不相容的。当社会主义者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玩玩具士兵时,他总是会觉得不高兴,但他想不出用别的什么替代那些铁皮士兵,总不能拿铁皮和平主义者代替吧。希特勒本人不知道快乐为何物,因此他以非凡的能力意识到人类不仅想要舒适、安全、缩短工作时间、卫生、生育控制和理性,他们还希望斗争和自我牺牲,愿意在鼓点和旗帜中进行表忠心的游行,至少时不时愿意这么做。虽然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是经济理论,但在思想上它们比任何享乐主义的思想都更加高尚。独裁者通过向民众施加无法忍受的负担,强化了自己的权力。当社会主义,甚至资本主义对人民说道“我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时,希特勒对民众们说的是:“我将带给你们斗争、危险和死亡。”结果,整个国家都匍匐在他的脚下。或许到后来,就像上次战争的末期那样,他们会对此感到厌倦并改变想法。经过几年的杀戮与饥荒,“最多数人的最大快乐”是一句很动听的口号,但当下,“一个恐怖的结局胜过没有结局的恐怖”占了上风。我们要对抗的是喊出这句口号的人,我们不应该小觑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感上的煽动力。
——「评希特勒的《我的奋斗》」